2012“八项规定”下的餐饮扩张
时间到了2012年,人们很好奇玛雅预言能否一语成谶,即将到来的12月21日是否真的是世界末日,以此为题材拍出的好莱坞大片更是渲染了这份神秘。显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这一年,高端餐饮却迎来了挑战。
2012年,新一届领导集体接棒执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成为重要抓手。作风建设的第一把火,就烧在了“反腐败和廉政工作建设”上,“八项规定”成了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高端公务消费行业首当其冲,一道闪电将高端餐饮打落神坛,被誉为高端餐饮业的四大扛把子,净雅、金钱豹、俏江南和湘鄂情无一例外受到影响。曾接待非富即贵的客人,赚得盆满钵满的高端餐饮开始了艰难的挣扎。
也是在这一年,《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突然火了起来。炎热的三伏天,在海底捞排队等位吃火锅,也成为让同行百思不得其解的名场面。小米、华为也纷纷向海底捞学习致敬。还是在这一年,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开张了,揭开了网红餐饮风暴的序幕,之后,赵小姐不等位、雕爷牛腩、西少爷肉夹馍、叫个鸭子等网红餐饮品牌陆续涌现。得益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高度发达,手机在线排队和外卖让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迁移,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更得益于“90后”这一代更具消费意愿的人群崛起,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环境”“吃体验”,需求端不断升级,餐饮遍地开花。
在更深的层面上,餐饮供应链日渐完善。其中,有海底捞这样的餐饮巨头将业务延伸所致,也有美团这样的第三方平台进行的赋能支撑。它们所提供的供应链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底层架构,决定了餐饮所能达到的规模边界。
2012年于餐饮业而言,是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特权服务在消亡,大众服务、民生服务强势崛起,此消彼长中,餐饮业也迎来了回归到服务本质和可持续成长的黄金时代。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从投资转向内需,消费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水涨船高后的餐饮消费总量持续扩大。2011年全国餐饮收入突破了2万亿元,到了2018年翻番达到4万亿元。
湘鄂情的轮回
在高端餐饮中,湘鄂情的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代表着那个年代敢想敢干的闯**劲儿。
湘鄂情最初的故事,是很多进入城市的小青年都会选择的路。1995年,在深圳打工的孟凯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支起4张桌子开起了小饭馆,湘鄂情的店名更像是见证了来自湖北湖南夫妻两人的爱情。孟凯勤劳能干,仅用两年时间,就让经营逐步走上正轨,湘鄂情的店面规模越来越大,从40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不过就是普通青年在大城市奋斗的缩影。
但孟凯的野心绝不在于此。
1999年,他北上京城,无意中发现中高端餐饮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并摸到了公款消费的门道。北京西城区月坛,聚集着多个中央部委的办公地点,民间称为部委一条街,是北京“东富西贵”的例证。孟凯就将第一家店开在了这附近的定慧寺。这个店的总面积达到了9253平方米,人均消费500~700元的高端客户占据了大多数。
此后十多年中,八面玲珑的夫妻二人将生意越做越大,陆续开出了40多家分店。巨大的中高端市场需求,让湘鄂情赚了个盆满钵满。2009年11月,湘鄂情成功登陆A股市场,华丽转身为中国资本市场“餐饮第一股”,孟凯身家达到36亿元,问鼎餐饮界首富。
湘鄂情打破了国内餐饮公司存续周期只有3到5年的商业魔咒,但终究没有逃过反腐利器,以及“价格的基础终是价值”的经济学常识。2012年12月4日,中央下达“八项规定”,各地纪委厉行严查高档场所及高价烟酒的消费。高端餐饮几乎被一棒子打死,湘鄂情首当其冲。
中纪委在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湘鄂情这样的高档餐饮场所的经营状况,成了‘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晴雨表”。这样的点名,不但让湘鄂情在三公消费中再难立足,也给其挺进大众市场,走亲民路线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在“八项规定”之前的一年,湘鄂情净利润达到9312。87万元,眼看着就要迈向亿元时代。2012年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湘鄂情的餐饮业务进入下滑通道。2013年,湘鄂情亏损约5。64亿元。2014年,亏损额进一步加大,约6。84亿元。
为扭转颓势,孟凯开始谋求转型。面对上市公司对财务业绩要求的严苛,湘鄂情也必须尽快进入快速盈利的领域。孟凯给湘鄂情改了个时髦的名字——“中科云网”,来彰显决心。新公司的经营业务也由中餐、零售扩展为科技、信息技术以及投资等。而后,哪里有风口,哪个行业大热,哪里就有中科云网的身影。但仿佛是中了什么终止魔咒,中科云网的转型项目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开花结果。如此大的跨度,成功也确非易事。
中科云网首先进军环保领域,但很快因财务核算和资质问题,两个收购项目都以终止为结局。同样的折戟也出现在了对中视精彩影视文化51%股权的收购上。而后中科云网又与中科院计算所签订《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称未来3年将投入不低于1亿元,作为联合实验室研发运营资金,双方将展开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广,但该项目暂停至今。
受到业绩影响,中科云网被戴帽ST。因偿债资金筹措不足,“ST湘鄂债”发生实质违约。中科云网成了国内首个本金违约的公司债案例。孟凯涉嫌市场操纵,遭到证监会调查。而后,孟凯远走悉尼,滞留境外、混乱授权等事情不断发酵,公司董事会进入乱局。随着持有股票全部被拍卖,创始人孟凯彻底出局。
从四面出击到四面楚歌,湘鄂情一路风雨飘摇,孟凯的精神几近崩溃,这个草莽英雄不断“自救”。然而,这些令人咋舌的“跨界”,并未带来任何帮助。2017年,从澳大利亚回国的孟凯,重拾湘鄂情,回归大众消费,精心操持实体品牌“湘鄂情小馆”和互联网品牌“湘鄂情八大碗”。从1999年进入京城到2017年重新开始,湘鄂情又回到了起点和梦想出发的地方。
2012年之后,除了湘鄂情一路坎坷,其他三大高端餐饮业巨头无一例外,全部处于停摆状态。在孟凯打算重操旧业时,被誉为“自助餐中的劳斯莱斯”的金钱豹,在上海的总部人去楼空,遭到消费者、供应商、员工三方共同讨债,狼狈收场。天价餐饮的代表,鲁菜盟主净雅也关闭了最后一家门店。另外一面旗帜,俏江南沦落到卖盒饭的境地,创始人张兰女士也在对赌协议中痛失控股权。
全聚德的烤鸭卖不动了
2012年,全聚德烤鸭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家创建于1864年的中华老字号,已经上市5年,业绩达到巅峰。这一年的营业收入飙升至19。4亿元,净利润高达1。5亿元。此后开始逐年下降,从2013年到2018年,全聚德的营业收入从19亿元下降到17。8亿元,净利润从1。1亿元跌落至0。7亿元。
这家头顶国宴光环的高端烤鸭品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待了2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要,却逐渐陷入业绩低迷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人们很好奇,为什么全聚德的烤鸭卖不动了?
这要从全聚德进入资本市场说起。作为国内首家上市老字号餐饮企业,全聚德上市当天股价便大幅上涨223。18%。“国宴”的标签让全聚德备受追捧,一路扩张。2012年,全聚德有直营店28家、加盟店66家,遍布国内外。而同时,中式餐饮的标准化一直是个难题,烤鸭对于厨师更是高度依赖,显然全聚德对新厨师的培养速度远远没有跟上门店的扩张速度。另外,全聚德的管理能力并未跟上成长的步伐,在陈旧的管理方式下,人才流失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全聚德变成了一个烤鸭厨师的培训学校。
当然,全聚德也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它和德国一家科技企业合作,研发了一款专门用于烤鸭的微电脑傻瓜烤炉,并在部分门店中强制使用。寄希望于黑科技解决标准化难题,但消费者并不买账。除了黑科技的探索,全聚德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出外卖品牌“小鸭哥”,但外卖价格与堂食相差不多,口感却大不相同,在其他外卖平台的冲击下,“小鸭哥”也没有成为新的增长点。
一边享受着巨大的品牌溢价,一边用粗放的制作应付消费者,被斥为“背叛了百年传统技艺”的全聚德在消耗着消费者的好感。
更重要的是,到北京必须一吃的烤鸭情结,不再局限于全聚德。很多知名烤鸭店涌现出来,从品质和市场号召力而言,大董和便宜坊的烤鸭甚至超过了全聚德。据统计,在北京专做和兼做烤鸭的餐厅酒店加起来有6000多家。
从根本上来说,动辄四五百元才能吃得上的一只烤鸭,确实拉开了全聚德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在很久之前,全聚德并非没有走过平民消费路线,但多年的公务高端消费支撑了全聚德可以保持奢侈的价格,全聚德也确实没有足够的动力拥抱大众市场。自2012年之后,公务消费锐减,我行我素的全聚德确实开始落后于整个时代。价格长期坚挺的全聚德,在海底捞刮起的“服务制胜”的行业风潮中,并未做出多少改变。
售价和口感、服务不成正比,恃宠而骄的全聚德受到不少指责,逐渐沦落至平庸。
海底捞的三板斧
与特权餐饮相比,大众餐饮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增长一直比较稳定。而且人们发现大众餐饮的用餐环境、口感品质和服务真心不错。在海底捞的带领下,很多餐饮的服务堪称“变态”。2012年,大众餐饮成了推动整个行业企稳回暖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