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服务业突飞猛进 > 2017 供应链下的企业级服务(第1页)

2017 供应链下的企业级服务(第1页)

2017 供应链下的企业级服务

过去这些年,无论是零售、金融、出行,还是餐饮、文娱,都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加持下,以新业态的姿态,不断强大。这些发生在C端消费领域的创新,对服务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消费互联的市场日渐饱和、创新日渐“瓶颈”也是不争的事实。服务业的增长进步急迫地需要开辟出新的战场。

2017年,“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最高频词汇,甚至没有之一,这场由高层直接推动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互联网+”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通用技术正从消费到产业,全面铺开,各行各业联合起来推动着中国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在这个背景下,那些决定农业、工业发展上水平上层次,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硬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被赋予了很大期待。

这一年,也确实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国家层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纲领性指导文件,供应链思维成为更为广泛的共识。原材料供应、生产组装、贸易、分销运输、零售,这些在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主体都在以一种整合化和协同化的思维,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顺畅地流动和增值。怡亚通们正在摒弃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朝向更深的层次协同。同时,宏观层面对物流运输行业能够更加团结协作也进行了紧急安排,传化和满帮等微观企业正雄心壮志地布局,在C端完成布局的快递巨头也开始向B端延伸。

当供应链遇上互联网,S2b2X作为一种崭新的范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共享的理念,各类要素和能力的协同,让平台价值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在消费端服务中锤炼出来的商业理念和经验技术,也被延续扩展至产业互联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支撑着这些新的服务方式,也作为一种服务能力,帮助广大企业更好地成长。

不断向着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工业,需要更加专业的服务来支撑,每一个产业背后,都是前景广阔的万亿级市场。这块诱人的硬骨头,在2017年这个年份已经显露无遗。

供应链思维形成共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供应链是个专业又陌生的概念。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贸易商获得了来自欧洲一个零售商1万件成衣的订单。他通常会找到一家工厂直接采购。而全球著名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利丰的做法是:从韩国买纱并运往中国台湾进行纺织和染色;同时委托日本大型拉链厂商,在中国大陆的工厂订购拉链;之后出于配额和工人状况的考虑,把纱布和拉链等运到泰国进行生产。又由于客户要求迅速交货,会分别在泰国的5家工厂下订单。

整个过程中,利丰负责统筹整个生产流程,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控制,到物流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性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协同数十家供应商,分散性采购和生产,集成不同地区的物美价廉的优势,最终形成一批优质的商品。

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魅力。

早在1992年,英国管理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就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他甚至说未来的市场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

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中,从开创直销模式的戴尔、以外包策略成功的鞋企Nike,到被称为供应链服务典范的香港利丰,这些企业巨头都以强有力的供应链建设和管理为抓手,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践行着供应链思维无论在制造业中还是服务领域的至关重要性。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供应链相继在各个国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2012年年初,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了白皮书——《美国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包括两个目标:全球安全高效的货物运输和弹性供应链。而后,德、英、日、韩等国也开始把供应链管理确立为国家战略行动。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我们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涉及农业、制造业、能源和金融四大领域,绿色、全球两大方向。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中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这份文件的出台,让业界为之兴奋。2017年也被称为中国供应链变革的元年。随后,商务部会同工信部等七个部门,在全国55个城市和266家企业开始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

那么供应链究竟是什么?

很形象地说,供应链可以比作一条管道,里面有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四流”)在流动,并包含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组装、贸易、分销、运输、零售等各个节点,这些节点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四流”高效顺畅,才能保证整条供应链有效率地运转。

这每一个或者多个节点背后的操盘手正是企业组织。然而,几乎没有企业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触及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必须以联盟或者外包的形式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因此,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所在节点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对上下游中节点的掌控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以一己之力掌握供应链上下游的话语权,并非易事,但却是所有企业都希望争夺的制高点。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经济下,交易成本在降低,服务商的专业能力在提升,“依靠外部力量”比“自己动手”更加划算。

于是各类供应链服务商兴起。

它们为那些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供应链进行管理,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对供应链进行控制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它们是贸易商、分销商、物流商,也或者是它们的集成者,如利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流的价值不断被凸显出来,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围绕于此,进行整合协同,智慧供应链崛起,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那些连接着来自供需两端的各类庞大信息的平台型服务商顺势崛起,它们以算法和大数据进行精准的推广和匹配,并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等流程中创造价值。

以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为范畴,此后将成长为服务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以此为方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渠道重塑和新型打法,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运行方式,对于一个国家产业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找×网”革了渠道的命

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中,出现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巨头的“异类”,那就是仅仅成立5年的找钢网,作为产业互联的代表,首次跻身榜单。这一年,找钢网实现了盈利,B2B电商在大宗原材料领域的跑通,给互联网在产业领域的应用打了一针强心剂,这让找钢网快速进入了大众视野。

此时,找钢网已经完成D轮融资,从天使轮的真格基金,以及后来的经纬、红杉、IDG和华晟,都是顶级的投资机构。这是光芒,也稍显无奈。相比于消费互联领域的模式创新大都已经在欧美有实践样本,本土企业的投资融资有可以对照的依据。围着企业端,互联网还没来得及入场改造,美国的供应链渠道就已经基本整合完毕,从金属、餐饮到电子产品,早有了Reliance、Sysco和Arrow这样世界级的分销者。号称“革了钢贸行业命”的找钢网,显然没有可以对标的空间和对象,对其投资考验的是风投的眼光和胆识,只有顶级风投才敢于冒险。

找钢网的创立和发展,还要从2012年那场波及广泛的钢贸危机说起。

彼时,过剩的上游、混乱的渠道、浮动的人心,钢材难卖成普遍难题,需求终端想要找到高性价比的靠谱钢材也并不容易。这样的背景下,找钢网成立,在这场危机旋涡的中心——上海,免费做起了撮合交易。

传统钢材交易的环节是:钢厂—大代理商—中间商—零售商—终端用户。通常,钢厂和大代理商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以找钢网薄弱的创业资金,难以撼动这种强关系。相比之下,30万家钢铁零售商和中间商之间关系较弱,找钢网找到的切入点就是先会集这些零售商小买家,再以此吸引大卖家进入平台。超出人们认知的是,即使是钢铁这样的大宗原材料,大型终端采购也只有30%左右,其余70%是依靠零售小买家,具有明显的长尾特质。显然,找钢网切入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对零售商来说,购买钢材需要经过比价、议价、询价、锁货等13个环节,而且钢铁的销售信息高度分散,库存量、报价表实时变动,且格式各异,有Word、Excel、txt等各种版本。这是零售商的痛点。此时,大规模信息的数据化处理已经不是技术难题,找钢网很快开发出便捷的比价系统,并将烦琐的购买环节简化到3个——提交需求、提交订单、付款。提高了交易速度的零售小订单,又被聚拢起来和中间商、大代理商乃至钢厂议价。

找货快、比价快、议价能力强,找钢网的撮合交易量迅猛攀升,很快在上海地区形成了提高供需两端交易效率的正向循环。找钢网作为一个散户集成平台切入到了钢铁流通中,在局部地区实现了将钢铁销售中多年的批发制转变成了零售制。

到这一步,找钢网还难以出类拔萃,充其量只是将阿里巴巴和慧聪网早年间都做过的B2B信息平台模式,在钢贸领域的深度应用。当时的市场上,以撮合交易活跃的平台也并非找钢网一家。更重要的是,消费互联网中的经典打法——免费汇聚流量,而后“收割”,在产业中并不适用。C端消费者往往因个人喜好或者冲动产生购买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而B端企业作为购买主体,往往基于真实需求,而且采购流程更加复杂,B端相对理性,对服务能力要求更高。找钢网需要深度参与到钢材交易的环节当中,以深入的服务,增强上下游的黏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