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服务经济报告 > 2020 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第1页)

2020 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第1页)

2020 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2020年,一个个“黑天鹅”接踵而至,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艰难的预期。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席卷全球,被感染者和地区,数量和程度大大超过“非典”。

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愈演愈烈,经济动**,股市熔断,货币超发。我国发挥制度优势,率先走出疫情的阴霾,新增病例呈现个位数输入型的稳定态势。与此同时,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盘根错节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防止供应链断裂、掌控产业链的话语权成为各国竞争能力的制高点。

在疫情的防控中,各地陆续封城,拉响一级响应预警,人们居家隔离,对病毒严防死守。服务过程中产销同步进行,供需双方紧密互动。隔离从供需两端都给服务业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互联网的力量也正让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跨越时空,精确触达到每一个个体。疫情之下,传统和新兴服务业表现出了冰火两重天。

此后,疫情防控将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还是企业的发展方式都成为一种重要的变量。站在2020年这个时点上,看待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态势,不能脱离于此。而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的共识之下看待服务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结合过去,更应该关注长远的未来。

过去这些年,在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服务业快速增长。未来,这些外部力量的变化,也将显著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节奏,影响着服务业企业的成长轨迹。我们也将着眼于此,去判断服务业的走向。

疫情之下的服务业分化和协作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受到波及,餐饮、旅游、娱乐、航空等消费服务业首当其冲。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和北京K歌之王因资金链断裂而备受关注,“阵亡”的名单不断拉长。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的喊话“账上现金流扛不过三个月,两万多名员工待业”,海航因为资金链困境或将面临被收购,一度又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无论规模大小,活着、拥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都成为最高诉求。

在传统服务企业一片裁员的哀号中,“宅经济”“智生活”“云办公”等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涌现出来。在线教育、餐饮外卖、协同办公和零售电商等产业逆势增长,并成为人们对经济新增长点的期待。

美团新聘33万骑手,每日优鲜日交易额为平时的4倍。上千万企业使用全套的“在家办公”系统,新的工作方式带着满满的科技感提前向我们走来。“钉钉遭遇小学生1分差评”的新闻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在线教育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对市场的教育。这些新业态模式,在疫情催化之下很快得到普及,技术支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服务业。

同时,阿里巴巴还以“外星人脑回路”开创性地与餐饮、酒店、影院、百货等行业开展跨行业“共享员工”,让待岗员工有活干、有收入。在很多制造业大省,为了留下一线员工,也让他们在流水线上尝试共享劳动力。

疫情之下,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是一种进步。传统服务和新兴业态在此消彼长间,将会有更明显的分化,但一部分行业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紧密协作,外卖依托于餐饮的一饭一菜,在线看展、在线旅游依赖于实体景色本身的美妙,直播的前提是有内容可以传播。如此,线上线下将更加依赖彼此,这是在危机中的携手同行。

科技终将改变服务业

长久以来,服务业一直作为工业和农业衍生者的角色出现,难以逾越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或将推动服务业向先导性产业转变。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相关技术作用于服务业,不仅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企业,也改变了几乎所有存续服务业企业的生存模式、服务方式,重塑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于服务业的发展,是底层逻辑和基础设施层面的重大改变,是主引擎。从消费互联的全面爆发,到产业互联的跃跃欲试,新技术让服务业换了新颜。

技术的进步让经济运行中的诸多要素都实现了互联互通。过去,信息化解决了人与机器之间数据联通的问题。而后,互联网的普及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数据链接。目前正在发生的,以云、大、智、物、移、区(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应用,将解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数据互联。服务业企业也将从消费端,真正向企业端拓展。服务业企业的成长也由“互联网+”,走向“科技+”“金融+”“物流仓储+”和“大数据+”,前者体现为连接能力和服务广度的扩张,后者体现为整合能力和服务深度的拓展。服务业企业将成为联结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中央处理器,并在更高的维度打通行业壁垒,提供一站式、打包式、全过程服务,在产业发展中承担更加主导性的角色。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波及和防控中,如果有什么让人们心中不慌,我国企业展现出来的数字技术能力那一定算一个。医疗方面,医疗机器人、智能化医疗影像分析和远程医疗得到广泛使用。疫情地图中,有覆盖全国的上万个发热门诊,有全球实时动态的病例数量和可视化的疫情在显示。人群追踪和管理方面,有“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覆盖将近10亿人的健康码,可以对人员流动进行精准防范。生活方面,外卖、网购以及线上教育,让人们在家安心宅了数月,人们对外卖小哥“救命恩人”的称呼更加名副其实。这背后是科技、网络和数据的全面支撑,也是ICT产业在“疫情大考”中的发光时刻。

2020年,在应对疫情、恢复经济发展的诸多政策中,“新基建”和“新要素”的入场,令人期待。它们会在未来更深刻地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相比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刺激,新基建不仅挖掘新增长点,更强调赋能新经济发展。相比于过去的政府主导,新基建更强调“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相比于令人心潮澎湃的5G商用,新基建包含的范围更广,除了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设施,还有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设施,等等。

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最高规格重磅发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一起,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对服务业企业而言,至少从两个方面带来重大突破。

一是相比于制造业对土地和资本使用的依赖,服务业更加依靠劳动、技术和数据。过去,因为这些要素难以准确地定价和质押,银行的债权资本支持不足,很多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在《意见》的推动之下,技术和要素的定价、使用、转移和共享将会有更加明确的遵从。

二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大都处于灰色地带野蛮生长,不能言明。大数据公司依靠“通道”或者“爬虫”技术,在个人和企业可能留痕的数据源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然后经过加工、建模,形成数据产品,下游企业以此来构建用户的画像或者评估信贷中的风险。大数据服务公司的成长一度处于合法合规的边缘地带。2019年年末,大数据行业迎来了严厉的爬虫整肃,灰色的通道来源也受到波及。数据荒中,大数据服务公司成了无源之水,数据服务产业停摆。《意见》中明确要求“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并“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从数据源头到数据开发利用都做出了安排,此前大多依靠喂养互联网信贷而获得发展的大数据公司也会有新的上升空间。数字经济将得到极大发展。

数字化是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的必经之路,巨大价值已经深入人心。未来,在新基建和新要素的格局中,商业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创造可能远超我们今天的想象。

那将又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V。R。Fuchs)在他那本著名的《服务经济学》中阐述了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一是消费需求,即最终需求的增长;二是制造业发展所引发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长。最终需求取决于人口基数、人口结构和人口的可支配收入能力。生产性服务需求取决于生产制造的发展模式和阶段。显然,这两种需求的增长,依托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红利的显现。

过去这些年,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减弱让人口红利在制造业领域出现了转折,人口红利消失的论断充斥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于服务业而言,人口红利却正当时。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正处于中产阶级兴起的阶段,无论是中产的分子还是总人口的分母,都因庞大的数量蕴含着难以想象的服务需求。

在人口结构上,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2018年,这一比重达到11。9%,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整个社会具有消费属性的人口比例在增长,具有生产创造能力的人口占比在下降。前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服务需求,后者正是放弃人口战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居家养老占比90%,机构养老仅为3%。于服务业的发展而言,养老产业是增量型的契机。实操中,一大批养老院、养老地产已经在建设的路上。

在人口分布空间上,拥有8亿用户的下沉市场兴起,服务需求旺盛。

202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年,还是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政策红利让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有了保障。而较低的房价负担让下沉市场的居民有了更旺盛的消费意愿。同时,相比于一、二线城市居民,三线以下地域的人群工作时间更短,闲暇娱乐时间相对更多。时间充裕是消费服务业发展的先天性优势。目前,城乡居民消费增速的“剪刀差”已经形成。从服务供给侧看,长期的二元结构体制使得两者所能享受的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异,服务业的梯度转移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有钱有闲的下沉市场在电商、娱乐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未来将更加可期。

再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4年突破60万亿元;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超过90万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这期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80万亿元,相当于创造出4个2006年的规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