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康师傅方便面营业收入出现下滑。未来两年里,每年下降的速度达到两位数。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和“今麦郎”,而是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以美团和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行业崛起,让这个以便捷和物美价廉著称的国民美食优势不再。连续18年销量保持增长的方便面正在经历“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遭遇。
2014年9月29日,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阿里的网商银行和腾讯的微众银行均在其中。2015年刚过了4天,李克强总理就在深圳的微众银行敲下了电脑回车键,卡车司机徐军拿到3。5万元贷款,这就是被人们广泛提及的互联网银行的第一笔贷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军是已经上线两年的“货车帮”的司机。这笔贷款的背后,是“货车帮”依托于大数据,与微众银行合作向司机推出的服务业务。互联网的力量、市场的活力正在尝试携手啃下“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这块硬骨头。区别于传统银行的息差收入模式,两家互联网银行通过收取平台服务费来获取盈利。它们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依靠大数据风控技术的支撑,服务个人消费和小微企业。在传统银行一度贫瘠的个人零售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茁壮成长起来。
相比于互联网银行带来的冲击,正蓬勃发展的“宝宝们”更是搅动了整个传统银行市场。2014年,余额宝的客户人群已经达到1。85亿人,规模5789。36亿元,盈利240亿元。相当于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要命的是,受到“宝宝们”高收益的吸引,仅在余额宝出现半年后,银行居民活期存款同比大跌6706亿元,而货币基金同比规模增长了近1万亿元。身处进展缓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银行们,被打击得厉害。
对此,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应该鼓励金融创新,“宝宝们”的诞生,就像一条鲇鱼,对整个银行存贷差体系、传统的货币基金模式都产生了冲击,加速了它们的改革进程。另一方认为,“宝宝们”高收益的本质,是聚沙成塔地将人们零散的活期存款,用货币基金的外衣,享受到了银行间的高利率水平。这些还都建立在了银行提供的广泛的、稳定的系统支撑和风控保障上,谁来摘“果实”存疑。最为激烈的当属央视评论员钮文新的批驳,直斥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应该予以取缔。
马云那句“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壮语,终究还是在互联网思维席卷一切的浪潮中,获得了更大的认同。余额宝的诞生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这条鲇鱼也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年之后,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被放开。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格局的搅动远未结束。在小贷市场上,BATJ将陆续推出有钱花、借呗、微粒贷和京东金融,以此为代表的小贷们也肆意生长起来,很多传统银行以“联合借贷”参与其中。几年之后,非理性消费的趋势和不断扩大的风险敞口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
此时,一切都在颠覆,颠覆一切可以颠覆的旧格局。
红衣教主周鸿祎深谙此道:“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创新,一定是颠覆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代表未来趋势的一个信号,这种创新通常从细节入手,从不起眼的地方出发。”而他本人就是一个善于颠覆的高手。
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
李彦宏在百度的一个大型活动上,与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想问题”。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由来。它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2014年前后,互联网思维成为特别火爆的一个概念,它指导着青年们创业、美化着项目融资、调整着公司的战略方向、优化着营销的路径、改善着产品的结构,也丰富着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总之,互联网思维似乎席卷了一切,并以逻辑的力量正在改变商业运行的底色,在移动互联的浪潮中成为一种遵循和时髦。
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众多,但核心有三条。
一是用户导向,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于是众多新的模式从高维度颠覆而来;
二是开放和共享的平台思维,其意义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这将被互联网大巨头和产业小巨头们熟练地掌握;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并形成了固定套路,即以入口免费获取流量,以极致化手段保持用户黏性,而后依靠增值服务收费。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践行者,乐视在此时登上了成长史上的巅峰,也是其发展的转折点。
2014年,乐视正被媒体、被股民捧在手心里。贾跃亭意气风发,斩获了“2014年上市公司最佳CEO”,又挺进福布斯首次发布的20位“2014中美创新人物”榜单,还和李嘉诚、马云、王健林等商界大佬一起荣膺媒体选出的“2014年十大商业人物”。
当时,因为妻子甘薇的关系,贾跃亭与众多明星都还是好朋友,有着紧密的资本绑定。乐视每每召开发布会,都会有大批明星站台捧场,也是商业发布会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娱乐明星,乐视还云集了各个领域的众多成功人士。
著名导演张艺谋成为乐视影业的艺术总监,他将电影梦想托付给了年轻的乐视,这位殿堂级的电影前辈将在未来15年为乐视的电影事业保驾护航。这份名人名单中,还有柳传志、马云、王健林、郭台铭等产业大佬,“声援”支持或者资本绑定。
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刘建宏离开央视体制,出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在新东家为刘建宏举办的盛大加盟仪式上,这位在体制内浸**了近20年的著名解说员,接过了乐视特意制作的46号球衣,寓意46岁的媒体老兵开启人生下半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双方无比的真诚和准备大干一场的激动,都非常真实。
肯定的是,这样的情绪一定多次重复在众多名人加盟乐视的时刻。他们都为乐视的生态梦想所感染,并决心与贾跃亭一起推动互联网所赋予这个时代的商业法则落地。他们也成为乐视的最佳背书人,为此乐视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并在很大程度上转化成可以变现的流量。
这一年,乐视的超级电视Letv销量已经完成150万台的年度目标,成为互联网电视第一品牌。这背后的功臣,要属于乐视早年的版权布局。2014年,乐视已经拥有70%以上的国内热门影视剧的独家网络版权,这些优质内容让乐视通过电视硬件吸引流量,通过会员费用、广告收益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等补足硬件的成本,追求盈利。
电视领域的成功,激发出乐视更为宏大的梦想。其商业模式也被复制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只要有屏幕的地方,它都要去霸占你的眼睛。
“如果你没有看电视,那么你可能在看电影,于是乐视打造了强大的地面发行系统,覆盖100多座城市,占据90%以上的影院;而如果你没有看电影,那么你可能在看手机,于是乐视造出了手机和平板;如果你没有看手机,那么你可能在开车,于是乐视有了造车的梦想。”
这就是在硬件的布局中,乐视所追求的“全屏时代”。乐视的电影屏、电视屏、电脑屏、平板屏、手机屏相继完成,汽车屏也尽在蓝图中。
在内容方面,乐视也并不含糊,除了购买视频版权,还成立了影视公司,投资拍电影;成立体育公司,直播转播重大体育赛事。2014年,乐视影业出品、发行了13部影片,总计票房收入近24亿元,包括文艺片《归来》、动画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还有备受争议的《小时代》,极度繁荣也繁杂复杂,包罗万象。
有了硬件入口,有了优质内容的黏性,乐视还野心勃勃地搭建起云视频开放平台、进军电商领域和应用市场,通过游戏、购物、KTV、教育等众多应用,坐等增值服务的收益。2014年,乐视极力推崇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基本完成布局,还取了一个抓眼球的名字——生态化反。简单概括就是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合作,资源互用,产生化学聚变反应,发挥出更大市场价值。生态化反在本质上与平台生态别无二致,但显然在传播效应上更具能量,一众人心甘情愿地跟随贾跃亭的梦想一起狂奔。
在2014年接近尾声的时候,贾跃亭给公司全体成员发了一封新年邮件,以极具煽动性的小标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颠覆”,谈及了乐视的造车计划“SEE计划”,并掷下豪言说,超级汽车亮相之时,汽车会被重新定义,就像之前重新定义电视一样。随后乐视牵手阿斯顿·马丁(3),投资FF(4)美国工厂,斥资200亿元建超级汽车工厂和生态小镇,还吸引了上汽集团两大班底人物丁磊和张海亮的加盟。
这一切都让乐视越发高调,也越发神秘。
乐视召开了一场又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据说有一场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的发布会堪称史上空前,后来者也很难企及。这一场以“无破界、不生态”为主题的春季新品发布会,聚集了8000多名乐迷,中外媒体记者人数高达2600名,人头涌动的震撼场面,“亮瞎”世人。
然而,乐视长期难以盈利也是惨痛的现实。2015年,电视业务亏损额达7。3亿元,加上新进入产业所需要的巨额投入,乐视必须解决巨额的资金需求。在资本市场化缘,向银行贷款,把每一块业务独立包装融资,乐视把“圈钱”做到了极致。同时也和很多互联网企业一样,宣称“未来三五年乃至十年内,都不会把盈利当成最重要的目标”。但生态布局所吸引的流量、所融到的资金,显然没能跟得上乐视全屏化布局烧钱的速度。
贾跃亭显然意识到了可能的风险,两年后在内部称,“乐视的发展近乎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全球化战线拉得过长”。然而反省仅仅是一个开始,战略大调整才能将乐视带到安全地带,瘦身与产业聚焦是当务之急。但乐视并没有落地。
在2014年的新年邮件中,贾跃亭还描述了一个细节,“关于是否造汽车,乐视高管有一个投票,结果大部分高管都表示坚决反对,因为难度极高、风险极大,甚至有可能会拖垮整个乐视。我当时说,即使乐视造车会万劫不复,如果能点燃更多人的梦想,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在宇宙当中,人的一生只是瞬间而已,有幸能来到这个世界,做一些真正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人类的事情,这是真正有梦想人的一种追求”。
事后证明,高管们说得没错,造车砸钱的体量和速度让乐视万劫难复,但贾跃亭的“情怀与梦想”也跃然纸上。没有可靠的技术实力和盈利能力,情怀和骗子只在一线之间,乐视也被戏称为“发布会公司”“PPT公司”。几年之后,孙宏斌和许家印两位大佬级别的“救世主”出现,是否能够挽救SEE汽车的梦想尚未可知。但终究没有能够让“下一周回国”的贾跃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乐视模式太过宏大又太过美丽,是泡沫陷阱,也是画大饼。其最终走向,解读众多。有人将乐视造车和马斯克的特斯拉做对比,难掩成王败寇的戚戚情绪。确实,商业模式和业务方向从不应该为结果背锅。更何况,乐视曾经将商业模式创新推向了夹杂着赞美和争议的巅峰,改变了很多传统企业的盈利思维模式。乐视让后来者看到了“流量”的价值,它是商务谈判的底气,更是在资本市场扫**的筹码。毫不夸张地说,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引流”是这一时期所有互联网玩家们费尽心思去征战的领域。乐视也让后来者警醒,融资要跟得上烧钱的速度,现金流要跟得上扩张的速度,管理和技术要跟得上业务的方向,这些才是不能忽视的朴素道理,在互联网电视获得局部成功的乐视终被“全屏”的“生态化反”拖垮,情怀和梦想成了一个笑话。
在BAT的生态系统建设中,尽管阿里超越了电商、百度超越了搜索、腾讯超越了社交,但三家无一不是以核心领域和核心能力为圆心向外拓展。而且它们对核心领域的坚守和精进,让市场上短期难以有与之匹敌的竞争者。商业模式创新,只解决方向问题,并不构成竞争门槛和护城河。
网络原生品牌入场
2014年前后,服装品牌“韩都衣舍”突然火了起来。在淘宝卖服装的企业成万上亿,为什么是韩都衣舍呢?
韩都衣舍的起步是做韩国代购,逐渐小有名气,而后开始与中国工厂代工合作。生产、发货等过程全部由工厂负责,韩都衣舍只负责零售渠道。靠这样一个简单模式,韩都衣舍在2010年淘宝服饰类综合人气排名第一,会员达到200多万。这为韩都衣舍积累了第一桶金。后来在火爆的“双11”的加持下,有了更大的知名度。然而,这样的销售模式与其他网店的服装企业别无二致,很多诞生在淘宝的服装品牌大都以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