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服务经济报告 > 2010 风口下的新生力量(第3页)

2010 风口下的新生力量(第3页)

再后来,米粉们就展开了对小米的抢购,狂热程度不输于任何一次iPhone的新品发布,一时间小米成为最畅销的手机品牌,半年时间销量狂飙般地突破100万台,而且交易全部在线上完成,完全没有地面渠道的支持。这是一个奇迹。

对此,雷军说,在这个风云激**的大时代,你必须勇敢地拥抱趋势,“站在风口上,连猪都会飞起来”,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飞猪论”。

手机的全新时代到来了,玩家更替,打法新奇,智能手机全面入场。而这是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硬件终端基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人,占比大幅提高至66。2%。整个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从PC端向手机端迁移的历史大趋势,未来10年这个比例将无限趋近于100%。

这归功于已经入场的各大厂商,它们携带着智能手机攻城略地和深耕细作。手机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也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战略高地。

2011年,腾讯为智能手机量身定做了通信软件,微信横空出世;随后淘宝涅槃出了“手淘”,百度直接收购了91无线,通过这个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应用下载渠道,巩固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BAT三巨头基于原有优势的布局延展,百度驰骋于搜索、腾讯矢志于社交、阿里痴迷于电商,在移动端继续跑马圈地。未来新入场的互联网巨头们,是依托大平台快速获客,还是开发独立的App牢牢掌握流量入口,在短期内成为一个重大抉择。

社交格局初定

社交网站Twitter在美国的成熟和火热,引发出国内的众多模仿者。

早在2007年,还没有参战到团购大战的王兴就创办了饭否,半年时间用户激增到百万,但很快因为内容问题遭遇监管,被关停了500多天,2010年被“复活”之时,早已错过了发展良机。

2009年8月,新浪上线了140字的迷你博客网站,取名微博。门户时代,新浪在博客上积淀的推广经验、娴熟的媒体运营手段和强大的明星号召力,让微博很快火了起来。这一年,已举办多年的“新浪网络盛典”也更名为“微博之夜”,摇身变为娱乐圈最经典的活动之一。

新浪微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吸引了网民的眼球。成立8个月,用户数量就超过了1000万,成立两年后,用户达到了1亿,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受瞩目的现象级产品。织微博和此前的上校内,和此后的刷朋友圈、刷抖音一样成为一种无聊的时尚消遣。上亿级的投票参与量、十亿级的阅读量、千万级的讨论量,让新浪微博成为明星品牌传播的最重要的平台。一大批名人和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迅速占领阵地,吸引无数草根用户围观,明星的表达欲与粉丝的窥视欲不谋而合,同时众多传统媒体、众多公司机构都在新浪上开通官微,微博有了更强的媒体属性。

已经创办聚美优品的陈欧凭借“陈欧体”走红网络,“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成为当年微博用户竞相模仿的金句。姚晨,竟然在短短3年内积累超过1000万粉丝——这意味着,她的舆论话语权,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电视台。李开复更是以理工科的思维,以机器人的运营模式让粉丝数量维持在前5名,影响力很长时间都稳居第一。

微博成为一块大蛋糕。在新浪的带动下,搜狐、网易、腾讯、百度等也很快跟风布局。但显然,在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中,它们都晚了一步。

2010年10月19日,有一款叫作kik的社交软件登陆苹果商店和安卓商店,在短短15日之内,就吸引了100万名使用者。这是一款基于手机通信录的即时通信软件,简单到极致,不能发送照片,不能发送附件。

反应迅速的小米准备研发模仿kik的产品。此时的互联网领域,大家对与腾讯竞争都心存忌惮。雷军快速地对腾讯总部进行了摸底调查,确认腾讯没有类似的安排。于是信心满满,在12月10日,发布了米聊。

但事实上,后来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几乎同一时间注意到了kik,并在远离腾讯深圳大本营之外的广州,组建了一个团队,完成了微信第一代产品的研发,并在2011年1月21日对外发布。虽有不甘,但“识时务”的雷军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未来移动互联的巨大风口,回归硬件领域。

此时很多人尚未看到移动互联的大势,也自然不明白这个看起来和QQ别无二致的产品好在哪里。半年的时间,微信的用户数都未曾突破100万。在腾讯内部,半年用户数不能超过百万的产品几乎不值一提。微信拿出大招,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日增用户数一跃达到惊人的10万以上。这是在没有动用任何QQ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的,算是对社交所蕴含的惊人力量的牛刀小试。

而开启微信成功之路的是通信录匹配。这是将人们的社交互动向另一个平台工具上的整体迁移,而这个工具的通话费用更低,更为便捷,后来还有了朋友圈、公众号和红包的黏性。

从此,微信的普及一发不可收拾。

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上发了一个六字帖:“终于,突破1亿!”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433天。在互联网史上,微信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社交工具。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QQ用了将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虽然市场上不乏竞争性的产品,但微信的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

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震惊业界的飞信业务,可短信可语音,可PC可手机。然而在两年后,飞聊注册用户数只维持在了300万的规模。2013年7月,中国移动暂停了这一业务。人们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国有企业的封闭、保守。当时除了中国移动用户,电信、联通用户一律不允许注册飞信,据称中国移动此举是为了逼电信、联通用户换移动号,借此扩大用户规模。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将飞信视为一个延伸服务,而是当成另一个“中国移动”来打造,那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

2013年,网易的丁磊联手中国电信推出微信类产品——易信,中国电信给出了短信免费,注册即送流量的两大优惠政策,丁磊甚至宣称“易信的语音通话质量比微信好4倍”。但是,2013年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6亿。易信进场实在是太迟了,市场和用户没有给丁磊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巨头所携带的互联网基因的认识,“腾讯的社交、阿里的电商和百度的搜索”,无人能敌。

如果说微信发展中有什么风波,那就是做通信录匹配前后所承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通信录是用户的隐私,作为市场化的产品不应该去“窃取”,在中国移动发展飞信之初也曾面临这样极有**力的难题,很显然中国移动并没有使用中央企业的先天性优势,去获取发展先机。微信此举,一方面面临工信部的约谈、惩罚以及可能的灭顶之灾;另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的强烈阻拦,手机联系人导入微信好友,这会严重影响移动运营商的收入。

最终,微信还是冲破了规则的限制,打造了一个建立于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微信也从通信工具升级为社交平台。毫不夸张地说,微信创造了另外一个腾讯。在微信推出5年后,实现了活跃用户数对QQ的超越。

从此,微信微博走入人们的生活,走向传播的舆论场,走向企业的经营战场。社交的市场格局也初步确定。

社交作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力量浮出水面。随着社交的不断发展,一批具有共同爱好、身份、价值观和审美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社群,通过社群内的交流互动和分享协作,这一批人不仅成为优质内容的创造者,更是电商、传播的最佳入口,由此催生出了诸多千亿级的产业平台。刚刚成立的小米和B站,正是其中优秀的玩家代表,它们依靠米粉和UP主,将雪球越滚越大。企业依靠社群与粉丝的互动,将改变销售者、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此后的网红经济、粉丝经济和直播经济,大都来源于此,小米和米粉、B站和UP主、偶像和粉丝在互动中激发出的社交力量,将逐一颠覆我们的原有认知,并迸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巨头的转折之战

2010年注定要载入腾讯的发展史册,甚至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都应该为其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0年的腾讯,凭借着“出外抢地盘,对内重协调”,在互联网丛林里,很快膨胀为一个巨型动物。这一年的中报显示,腾讯的半年度利润是37亿元,百度约13亿元,阿里巴巴约10亿元,搜狐约6亿元,新浪约3。5亿元,腾讯的利润比其他4家互联网巨头的总和还要多。

无所不做的企鹅帝国,在赢得爆发式扩张的同时,也获得了“全民公敌”的绰号,腾讯被指控为“抄袭者”,QQ浏览器被指抄袭UC,QQ音乐被指抄袭酷狗音乐,拍拍网被指抄袭淘宝网,搜搜被指是百度的临摹者。

这时,互联网老江湖周鸿祎通过杀毒软件永久免费策略,在一个不被巨人看到的小市场里,硬是撑出了一个亿级规模的流量空间。短短1年,360浏览器的用户数从1800万增长到了1。06亿。周鸿祎通过开放平台,引入网页游戏、团购网站、软件应用等众多第三方合作伙伴,硬是凭借在安全需求上的单点突破,让360迅速覆盖电脑客户端。

此时,腾讯也将QQ医生升级到了4。0版,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涵盖了360安全卫士所有的主流功能,二者的用户体验也几乎一致。这被周鸿祎认为是全面抄袭360安全卫士。

2010年7月24日,各大网站突然被一篇檄文覆盖,标题十分血腥且爆出粗口。这是两天后正式发行的《计算机世界》周报的封面文章,作者是该杂志的记者许磊,在采访写作一个多月后,认定腾讯的核心能力就是“抄袭”。

360会成为QQ“杀戮”名单上的下一个牺牲者吗?

在周鸿祎的认知中,“做互联网的人,一定会遇到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死、腾讯”。周鸿祎在随后的中秋节给马化腾打了个电话,希望腾讯停止用后台静默的手段给用户强制安装QQ电脑管家,马化腾语言缓和,宽慰周鸿祎“腾讯不会把360置于死地”。求和被拒的360于是发起了正面攻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