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服务经济发展 > 2007 传统零售的辉煌(第1页)

2007 传统零售的辉煌(第1页)

2007 传统零售的辉煌

纵观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对内放开还是对外开放,零售业都是最早的一批,市场化程度最高,当然也是竞争最为惨烈的领域。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商业逻辑,并不高大上,却刀刀见血,也最为真实。零售业之于整个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和转型升级都具有“身先士卒”的先锋意义,其中有太多的闪光点。

2007年,企业成长的经济环境一片祥和,中国GDP连续4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飙涨,内需极大释放。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2007年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此时“三大件”的消费时代已经过去,基础消费占比下降,可选消费占比在攀升,消费更加多元,功能型消费正在向享受型消费转变。这给了零售业的发展极大的鼓舞。次债危机虽然已经在美国发酵,但并未传至中国。

2007年,是属于传统零售的高光时刻。它们享受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也经历了外资大举抢占市场的考验,由最初应对不暇的狼狈,逐渐适应并精彩起来。同时,在未来多年与之抗衡的另一种力量——电商,也在此时悄然崛起。

激烈的竞争环境让零售巨头们的内功修炼得日益精进,出现了至今仍对中国商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明星企业和人物。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值得记录。一家企业的诞生、成长,乃至腾飞的际遇或沉寂的宿命,都是响亮的时代回响。

商超百货悉数上市

传统业态是相对的,只是新事物走向舞台后C位的切换。在电商疯狂成长起来之前,今天看来是传统业态的百货、超市和卖场等也曾在聚光灯下无限耀眼,风光无两。2007年前后,那些影响中国商业零售史的大佬带着那些知名企业悉数登场,他们有的走向人生巅峰,有的却经历重大变故。

2007年,各地百货基本悉数上市,成为很多城市的名片,它们占据最黄金的位置,拥有最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最多的人流,日进斗金。还有着源源不断的、没有被电商所冲击分流的顾客,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

它们盘踞一隅,区域垄断优势尽显,吉林的欧亚股份、广东的天虹商场、湖南的友阿股份、山东的银座商场、江苏的南京百货、北京的大悦城、上海的新世界、四川的成商百货,又有哪一个不是当地的招牌!百货业与一个城市的面貌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发展更迭最为直观的体验就是一个个地标起来了,又很快被碾轧了。

百货是我国最早的零售业态。百年之前,老上海的南京路上,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争奇斗艳,让上海有了购物天堂的美名。这时,百货公司无论是对一个城市还是个人消费都是奢侈的,所以才有了“中产以上的百货公司,中产以下的里弄市场”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百货大楼日渐兴盛。1955年,有着“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百货商店成立,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王府井百货。开业当天,客流量就达到了16。4万人次,盛况空前。同时期的天津百货大楼,在很长时间都保持着“中国北方最高建筑”的地位,难以撼动。南京百货、杭州解百、合肥百货等代表着城市消费风向标的百货大楼在各大城市相继建立。此时的百货大楼是典型的国营商业,并具有地方割据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营百货大锅饭的弊病逐渐显露,经营萎缩、亏损严重。低迷的百货市场,急需鲇鱼的出现。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明确了商业零售领域允许对外开放的首批城市,以及开办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等。随后,日本的八佰伴、马来西亚的百盛、新加坡的新城集团等12家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开设连锁店。外资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定位高端、业态连锁、管理先进,三大要素让中国百货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百货的2。0版本——百货商场登场,成为新的消费风向标,也成为此后很多年服务业中最现代、最光鲜的部分。

北京有个赛特购物中心,1992年在建国门商圈开业,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外国商号(日本八佰伴)的中外混血百货。作为北京最早的高端购物中心,赛特一开始就做到了电脑联网收银系统,招聘售货员参考的是空姐的标准,只要一搞店庆,北京城往东堵车到国贸,往西堵到建国门。“店庆大挤”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此后,赛特兴旺了很多年,是北京乃至全国高端百货的代名词。

2007年,赛特易主,进入中国春天百货旗下,后者更加聚焦高档奢华百货和高收入人群。赛特开始在奥特莱斯这一新的零售业态中开疆拓土。此时燕莎奥莱二期已经开业,随后百联、友阿等各地百货领袖加入,还有杉杉这样的实业企业也做起了奥特莱斯的专业化经营。几年时间,200多家奥特莱斯在全国各地相继开业,鱼龙混杂。但奥特莱斯也确实以“大品牌,小价格”的吸引力和优质的购物体验分流了不少传统百货商场的高净值人群,百货商场因为业态单一受到挑战,纷纷转向购物中心模式,这是后话。

2007年的百货,仍旧是零售之王。现金流稳健,头部企业初具连锁规模,增长稳定,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优质资产。

这一年,银泰百货以240倍的超额认购,登陆港交所,一举募得20多亿元。第二年,耗资60多亿元,历时十年被称为“长安街第一高度”的北京银泰中心开业,明星大腕纷纷到场祝贺。创始人沈国军带领着银泰在全国开疆拓土,银泰也快速成长为一个跨区域的商业品牌,并成为百货业态的优秀代表。

再看看这个时候的超市。

此时,已经是张文中带领物美在香港上市的第四个年头。作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民营零售企业,光环耀眼。美国《财富》杂志这样推荐物美:“如果你想看一下零售业的未来,建议阁下省却造访沃尔玛的时间,为您自己买一张前往北京的机票,去看看物美。”物美因此被誉为“明日沃尔玛”。

可惜,好奇者尚未来得及订机票,物美就从顶点坠落。2006年11月,张文中被中纪委带走,协助调查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贪腐案,而后被判入狱。自此张文中和物美退出了中国零售业舞台的C位。

大润发随后代替物美站在中心,以一套被称为“葵花宝典”的SOP,即标准作业程序,称霸中国实体零售业。这套标准作业规范,打印出来的厚度超过字典,每年都会修订。大润发仅以100多家门店,就一举夺得“最受顾客欢迎、最受供应商欢迎、单店业绩最高(年均2。4亿元)”的三个第一名。

永辉此时也以生鲜为特色,从福建走向全国。并于2010年上市,坐拥140多家分店。这是一家日后在与电商的博弈和互动中,早早突出重围的企业。

随着中国入世承诺兑现,即三年内放开国内零售市场,不限地域、股权和数量,外资零售将全面进入中国。此时,沃尔玛和家乐福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站稳脚跟,正加快向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扩张,并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设新门店,跑马圈地。

家乐福,这个欧洲最大的零售商,1995年就在中国大陆开设了第一家大卖场。经过十多年的奔跑,2009年门店数量达到了157家。相比于沃尔玛的谨慎沉稳,以及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的早期不适应,家乐福凭借本土化的策略和灵活授权,占尽先机,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外资零售品牌。

连锁小店遍布大街小巷

如果你是“80后”的姑娘,那一定记得遍布大街小巷的“哎呀呀”连锁饰品店。这正是2004年叶国富在广东佛山创立的“10元店”,此时已经从广东走向全国,店铺数量达到400家。哎呀呀凭借“平民时尚”路线,很快成为饰品行业老大,2010年加盟店达到3000家。

在当年的零售格局中,哎呀呀独具特色,堪称中国“快时尚”的鼻祖。为了能研发出最时尚的产品,哎呀呀组建了近百人的“买手”团队,到全球各地去追踪最流行的产品,而后进行高效的“逆向研发”和生产,保证饰品的高更新率。哎呀呀的SKU(库存进出计量单位)一度达到1万多种。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偏远地区,哎呀呀随处可见,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作“渠道为王”。

研发和渠道是哎呀呀笑傲江湖的两大绝招,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连接研发和销售终端的流转能力。2008年,哎呀呀斥资1500万元上线ERP系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这对于海量单品的小饰品行业显然是重要的。叶国富从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销售的供应链思想更是难能可贵。

叶国富身上有一种持续创新的精神,他有句名言:“所谓生意,就是生生不息的创意。”这种精神帮助他在未来电商起势的黄金期,依然在实体零售领域打造出遍布全国的名创优品,在关店潮中逆势增长。

电子批发市场也是那个年代的鲜明特色,到处热热闹闹。在北京的北四环,有个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集散地。在深圳的福田区,华强北与之齐名,它们各自雄踞中国一北一南。

一百多年前,中关村还叫“老虎洞胡同”,是当时直隶海淀镇最繁华的商业买卖街,人称“小大栅栏”。历史总是在更迭中得以延续,太平洋数码大厦、硅谷、海龙电子城在这里相继开业,中关村电脑城的知名度开始在全国叫响,不少城市萌生出“××版中关村”电脑卖场。到了2007年,中关村电子市场的规模达到顶点,科贸、鼎好、e世界等大型电子卖场林立,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达32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

与全国其他电子商城后来的没落相比,中关村位于众多资源聚集的北京,其走向注定不同。中关村拿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它被北大、清华和人大等众多高校环绕,是IT、互联网创业者造梦的起点。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这便是“京东商城”的前身。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在2015年前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中关村又以创业大街之名,迎风跑在了前列。

武林盟主争霸

我国专业零售市场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家电零售了,想想其中的原因应该还是和我国“三大件”的消费历史有莫大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的老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到21世纪的新三大件——空调、电脑、录像机,温饱之后的消费升级都没有脱离开家电的范畴。

在2007年的家电零售业中,行业格局已经由春秋混战,演变为两强相争,黄光裕带领着国美大肆扩张,直奔行业老大而去,“美苏”之间迎来正面交锋,一时胶着。国美和苏宁相继上市,黄光裕三次荣登内地首富,张近东获得股市个人财富冠军,风光难掩,这也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黄金年代最好的注脚。后来,如果不是黄光裕涉事入狱,结局真是难以预料。被戏称为“千年老二”的苏宁后来主动求新求变,在新零售的赛道上书写“站在时代和行业最前沿”的故事。

国美创始人黄光裕是中国零售业历史上绕不开的“英雄人物”,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商业的彪悍、粗放和智慧的极致。早在1993年,黄光裕就将名下多家门店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开始了对连锁店经营模式的探索。在当时“求大于供”的家电市场,他忍住“大口吃肉”的**,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这被认为是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黄光裕白手起家,带头颠覆了整个家电零售业的模式,有“价格屠夫”之称。

黄光裕和物美的张文中一起被评为北京两大“并购狂人”。2005年前后,国美先后收编了深圳易好家、常州金太阳、哈尔滨黑天鹅、武汉中商。在当时,这些都是一个区域内响当当的品牌。2006年,国美更是豪掷52。7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永乐电器90%的股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的收购案。2007年,又收购了深耕北京市场的大中电器。国美坐稳了家电连锁老大的位置,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家电连锁的版图。

第三名及以下都纷纷折戟,家电连锁零售这条主干道上只剩下苏宁与国美厮杀角逐,年轻气盛的黄光裕找到张近东,想收购苏宁,被一口拒绝。张近东说:“你不要想,即使想买也买不起,如果苏宁做不过国美,就送给你。”针尖对麦芒的画面感,现实的商战可远比小说中精彩,也更残酷。

黄光裕的“彪悍风”可见一斑。但他的武林盟主之位和世界500强的梦想却“碎”得突然。

在2006年一场规格空前的“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200多位顶级品牌商到场站台。黄光裕扬言,到2008年,国美将实现1200亿元的年销售目标,并进入世界500强。黄光裕说这个目标不是国美自己定的,而是中国的市场需求定的。按照家电业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国内家电市场将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只有达到1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武林盟主”,同时代的美国、日本的大型连锁企业市场占有率都在20%以上。

热门小说推荐

女凰她A爆全场
若水三秋酱女凰她A爆全场
...
灭运图录
爱潜水的乌贼灭运图录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