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来的!”拉瓦锡回答,“大家认为烧瓶里失踪了的那部分空气,其实并没有逃出瓶外,它只是在燃烧中和磷化合了。磷酸(9)就是这两种物质化合的产物。”
看,“火焰空气”的神秘的失踪就这样毫不费事地讲明白了!一个哑谜猜破了,别的哑谜也就不成问题。
拉瓦锡明白磷的燃烧并不是例外。他的实验指出,每次一种物体燃烧,或一种金属生锈时,都在发生同样的变化。
他做过这样一种实验:
把一块锡放在容器里,然后把容器封严,不让外面任何东西钻进去。接着拿面大型的放大镜,让炽热的太阳光透过放大镜直射到锡块上。锡受到热,开始熔化,后来渐渐生锈,变成了灰白色的酥松的粉末。
容器里的锡和空气,拉瓦锡早已全部称过。一切完毕以后,他把剩下的空气和锡末又称了一次。
怎么样呢?锡末增加的质量恰恰等于空气失去的质量。
外面任何物质不能跑进那盛锡的容器,只有日光能进去。可见容器里除了空气和锡,什么也没有,然而锡变成粉末以后却变重了。
做了这个实验之后,还能否认那灰白色的锡灰,是锡跟空气的一种成分——“火焰空气”或“活空气”——的化合物吗?
拉瓦锡又在装满了“活空气”的密闭容器里,燃烧了些最纯净的木炭。木炭烧完了,容器里好像没剩下什么,只剩了极少的——少到刚能察觉的——一撮灰。可是天平是另外一种说法。它指出容器里的空气变重了,而且这加重的分量恰和烧掉的木炭的分量相等。可见炭在燃烧中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是同“活空气”一道生成了一种新物质,这是一种分量较重的气体,拉瓦锡叫它碳酸或碳酸气。
拉瓦锡与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备
当拉瓦锡详细讲述自己所做的实验,并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公开时,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化学家都抨击他。
“什么?”他们说,“你认为物体燃烧或金属生锈时,它们并没有被毁灭,没有被分解成自己的成分。相反,还把‘活空气’结合到自己里面了?”
“一点也不错!我的看法正是这样。”
“不对,不对!”他们说,“照你的看法,燃素在燃烧中就没有作用了,那怎么成?”
“我不知道什么燃素,”拉瓦锡回答,“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的天平从来没告诉过我燃素的存在。我拿了纯净的易燃物,例如磷,或纯金属,例如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在这容器的内部,除了‘活空气’以外,原是什么也没有的。燃烧的结果,易燃物和‘活空气’不见了,却有一种新物质,譬如干的磷酸或锡粉代替它们出现在容器中。我称了称这种新物质,查出单是它的分量就和易燃物和‘活空气’加在一起的分量,刚好一般重。每一个有头脑的人都只能从这里得出一条结论:物体燃烧时要和‘活空气’化合而成一种新物质。这和2+2=4是一样地清楚。至于燃素,和这里有什么关系?不提它倒很清楚,提起它来,事情反而茫无头绪了。”
拉瓦锡这段话,在科学界掀起了一场暴风雨。
化学家们已经习惯于到处看见燃素那无形的幽灵了,现在忽然宣布它不存在,这个180度的拐弯,他们怎样也不能马上转过来。还有,说燃烧的物体不但没有被毁灭,被分解,反而把“活空气”结合到了自己里面,这种想法,他们也觉得十分荒诞。火的毁灭力不是人人从小就熟悉的吗?
因此,他们最初只对拉瓦锡简单地加以嘲笑。后来,就指责他的工作有缺点,不是说他的实验做得不正确,就是说他的天平在撒谎。
可是事实究竟是事实。拉瓦锡不断地对燃素学说提出了许多反驳,它们一个比一个新颖,一个比一个有说服力。他又提出了一连串人人可以检查的新事实来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这样,那些拥护燃素学说的人才在铁证如山的压力下动摇起来,开始一步步后退。不过还有许多位化学家,试用了种种不同的方法来调和新发现和燃素学说间的矛盾。他们为了这,曾经接连地提出过许多种复杂费解的理论,又捏造了几十种极难令人相信的假说。
但到后来,还是拉瓦锡的看法占了上风。燃素学说的拥护者纷纷丢盔卸甲,心悦诚服地宣称:“要否认明摆着的事实是有困难的。拉瓦锡的确没错。”
到18世纪末期,燃素学说就一去不复返地被赶出了化学科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