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突围 > 如何通过被遗忘的记忆打开过去的心结深度案例3(第1页)

如何通过被遗忘的记忆打开过去的心结深度案例3(第1页)

如何通过被遗忘的记忆打开过去的心结(深度案例3)

这是一个由记忆体带来不良潜意识影响的案例。

这位来访者同样有着亮眼的简历:毕业后加入知名影视公司,后来成为独角兽公司的高管,又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有口皆碑的公司。每每看到这样的来访者,我就会很有感触:其实自我剖析、自我探索远不只是失败者、受挫者的任务。获得一定成功的人,或是被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也会有困惑和盲区,人的认知越高,越能了解提升认知带给自己的价值,也越想寻求新的突破。

想着,我听到了敲门声。

“请进!”我期盼地抬起了头。

“顾老师您好,久仰久仰!我是艾伦,很高兴见到您。”说着,他礼貌地和我握了一下手。

“你好,艾伦。”我重新坐了下来,还没等我调整好椅子,他便直截了当地进入了主题。

“顾老师,我想您很明确这次我来咨询的目的,我们也不用过多客套了。我想就我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您聊聊,让您帮我分析分析究竟是什么在驱使我一次次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我好像找到了一点规律,但又感觉摸不太透。”

“你是个追求效率的人。”我笑了笑。他这一番直白的开场让我有些惊喜,不仅是因为他的坦诚,也是因为他是一个会自我反思的人,并且在来到这里之前已经自行做了准备。他一进来就直切主题毫无废话的行为告诉了我:他不会浪费时间。但同时,我内心也出现了一丝担忧: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如果过度,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那我们就开始吧,说说你都注意到了什么问题。”

“我先讲几个在工作上碰到的事情吧。这件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我刚搭建好现在的创业团队,对这个团队有很高的期待,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严格。可能是因为我的要求太严格,对项目的进度也催得很紧,让大家不太理解,进而团队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最后导致我们的产品出错了,接下来等着我们的当然就是产品短期内口碑下降和用户退订。当时我的情绪是比较愤怒的,我无法忍受产品质量下降和用户体验变差。刚好我当时不在国内,就在微信上非常严肃地训斥了他们,然后更加严格地要求之后的表现,愤怒让我完全关闭了和他们的交流通道。现在看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的情绪控制得非常不好,应该更有耐心一些。”

我听完之后,倒觉得可以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口碑,而你的公司口碑向来很不错。我觉得你感到紧张、发脾气是正常的反应。不过,这件事能引起你的注意,是因为经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

“您说得没错,顾老师。我回想了一下,类似的事情其实发生了好多次。有一次一个技术主管出错了,我说了一句很重的话让他不再犯错。我后来想想真的是太不合适了,我传达出了很强的对错误零容忍的信号,让他对犯错产生了很强的排斥。而他作为技术主管,会把这种心态带给团队其他执行成员,这样反而会扼杀团队的创造性和尝试突破的动力。事实上也是,我感觉这之后团队变得有些中规中矩,大家对于反馈新想法都不太积极了。现在想想,我不应该那么冲动地谴责我的技术主管,而应去构建更深的信任和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长远发展,而我却差点把我俩的关系闹僵了。”

“还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我开始慢慢在这些事情中看到一些相同的点,但还不太确定,我想了解更多的情况。

“有,我在独角兽公司工作时,有一次我们公司要去参加一个展览,因为缺人手,我安排了团队的社区经理来主导这个项目。她也很早就表达了希望能够锻炼营销能力的愿望,加上她负责手头上的项目时表现得也很不错,我就给了她这个尝试的机会。不过我当时挺担心的,因为这个任务比起她之前负责的项目要复杂不少,而她又缺乏相关经验。在之后几次推进项目的交流中,我发现她缺少对这个项目整体性的思考。比如,各个板块的目的是什么,潜在的问题会有哪些,风险会有哪些,这个展会如何和我们其他的营销媒体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等等。我当时特别着急,以为她忽视了很多细节,时间上又很紧张,所以我异常烦躁,当时甚至强迫她按照我的方案一板一眼地执行。我能感受到她的失落,但没办法,我很着急。后来有个同事主动提出协助她完成方案,并且保证我满意。经过一天的讨论后,他们给了一个我感觉很不错的方案,我就让他们去操作了。最后这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我们的展位还被评选为当天活动的最佳展位,吸引了很多大客户。这件事虽然最后圆满解决了,但我对当时自己在情急之下做出的决定有很多反思。那位社区经理虽然经验少,但事实证明她最终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我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我也没有尝试着理解她的难点,最后反而以压迫的方式尝试改变她的想法,这对我的合作伙伴来说是一个不被信任的体验。这几件事都是因为我的情绪焦虑差点导致很糟糕的结果,甚至差点让合作关系崩裂。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起想想,我有点后怕,万一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而我没有控制好情绪,会不会就没那么好运了。”

“首先,我想说的是,你能够这样去反思总结自己,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说明你已经在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我去剖析之前,我想问一下,你对自己在某些项目上的决定和行为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呢?”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于记忆体的分析需要由多个经历来做辅助和总结,这样才可以避免以偏概全。

“嗯,我想想……哦,还真有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直接相关,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是这样的,我之前在独角兽公司时,负责新产品的孵化。当时有一个小伙伴提出了一个新的产品创意,我回去思考了一下,决定不支持这个项目,因为没有清晰的应用场景。但其实它是有一个应用场景的,只是我觉得它和当时市面上一些已有的产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后来我又有些纠结,还是决定通过这个项目,但因为时间上有点晚了,导致这个项目在发布前就被扼杀了。现在回头看看,那个项目其实和国外现在流行的一个产品特别相似,理论上前景会非常好。说实话,如果当时我当机立断推进这个项目,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爆款,不过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也和前面那些事情很像,但这件事的确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结。”

“谢谢你的分享啊。我一开始说你是个很有效率的人,但现在我想稍微修改一下这个评价,你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些急躁、不太有耐心的人。你想第一时间获得结果,但这样的急躁往往让你错过了很多。以我们的谈话为例,你直接进入主题的方式可能在你看来是一种追求高效、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的方式。可是我们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你丝毫没有顾忌到这是不是我能够接受的风格,甚至没有让我说什么话。虽然我并不介意,但你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方式会不会一开始就让我产生抵触和反感的情绪。你说呢?”

“顾老师,您这么一说,我的确觉得我的开场方式有些不妥当,看上去是追求效率,其实是想赶快得到结果。”

“没错,回头看看你的这些经历,也是相似的,其实你自己分析得也都挺到位的。我们再试着整理一下,第一段关于产品质量下降的经历,最开始的起因是你在刚组建完团队之后就马上带入了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你是不是刚和团队‘打完招呼’,就‘直接进入主题’,开始了项目,没给团队留有反应的时间?你的急切让你始终都没有感受到你的团队逐渐堆积的抵触情绪,你的急功近利让你忽略了对身边所有人的情绪的感知。”

他皱着眉头,频频点头。

“我们接着看你说的第二段经历。同样地,你说自己说了一些比较重的话,这也是你着急的表现,你的心急让你无法容忍错误,你不允许别人影响你心中的‘效率’。你对待那位社区经理也是,你去压迫别人,强制别人,让他们跟上你的速度,但你忽略了每个人的差异,你直接否决了他们的可能性。”我停顿了一下,看到他仍然是用力地点头表示认同,但他身体前倾,几乎要离开座位,这似乎又向我发出了他开始“心急”的信号。

“我之所以想听一下你最后的那个事例,是想看一下当事情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时,你对自己是否也同样不够耐心。事实证明,你对自己的包容度也不高。对于创新产品,一般最开始的点子都是粗糙的,需要慢慢打磨的,可是你没有给这个产品机会,也没有给自己等产品慢慢被打磨出来的机会。你对自己也是比较着急苛刻的,想尽快看到结果。虽然你最后改变了主意,发现自己对于一个本就应该是不完美的产品创意过于心急了,但从整体来看,你的每个决定都像是赶着去做的,没有给自己好好思考的时间,也不给别人证明自己的时间。”

他舒了口气,但马上又皱起眉头:“是的,顾老师,你说得挺对的。我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像您这样系统总结,但我心里其实大概也知道是自己过于着急,包容性不够。可当事情再次发生时,我往往还是被情绪主导,没能吸取之前的教训,过于匆忙地做出判断。不知道您是否有帮助我改变的建议呢?”

“别心急,我们一点点来。”

“哈哈,是的,我又想直接跳到答案了。”他放松了下来,靠在椅子背上,露出了一丝若有所思的微笑。

“你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是因为你并没有从症结上解决你的问题。”我接着说,“心急、急功近利只是最后的呈现形式,我们需要找到这些结果背后的原因,那样才能根治。”

“好的顾老师,我跟着您的节奏,慢慢找答案。”他把椅子往前挪了挪,脸上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你一直表现得很匆忙、很着急,好像在追赶什么。你能否回想一下,你之前是否错过了什么重要事件,或是有什么事,你觉得是由于你行动不够快速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不管那些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小时候、上学后或工作后,都可以。”

他看上去很努力地在想,但很快给了我一个否定的答案:“没有啊。顾老师,我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就是个急性子。你也听了我刚刚分享的个人经历,其实我也是近期才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的,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等我意识到了,追溯回去,才发现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和问题,但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开始这样的。我做事好像一直都挺赶的,也没有因为行动不够快速而错过什么特别的事情。”

“嗯,我能理解,其实很多时候导致一个习惯或一种行为模式形成的因素在很早就生根发芽了,只是当事人不知道。你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面对并解决某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是你心中的疑虑,才一直保留了这样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我想听听你的成长经历,你可以和我分享一两件在成长阶段让你印象深刻或对你影响比较长远的事情吗?”

“嗯,这个我要想想。”他开始低头思考,“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对我影响特别深远的事情。可能有吧,但我一下还真的不太能想起来。”

有时候,记忆体的起源会被埋藏在潜意识的底层,需要慢慢挖掘或特殊事件的触发才能被回忆起来。我能理解他突然被这么一问时,可能没办法马上想起来。他这个特质也许是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而不是一些重大事件促成的。于是我尝试着把问题更细化一些:“没事,这个问题可能太过笼统了。要不我们从家庭开始说起吧,你可以和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你的父母。”

“嗯,我的父母关系不是很好,他们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还记得他们会争吵,后来我就和母亲搬出来住了。那段时间还蛮辛苦的,因为条件一下子就变差了。不过虽然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但我的妈妈非常爱我,也很呵护我。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的成长环境还是充满了爱的。”

我觉得家庭的一些不幸经历可能会是一个切入口,于是我决定追问一下:“你说到家庭环境在你和母亲搬出来之后变得不太好,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你觉得这个过程中你情绪上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顾老师,我知道您的意思。那段时间虽然在物质上比较窘迫,但和母亲搬出来之后,我一直过得挺好的。我也说到了母亲对我十分爱护,让我能够健康地成长。我倒觉得这段时间自己反而变得更加轻松了。那段时间的生活条件的确不好,但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现在的生活。您看到了,虽然我现在不是大富大贵,但给我母亲一个好的生活、给我自己一个好的生活完全不是问题。我不觉得这是我焦虑的原因,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我母亲也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我也很开心能够给她一个好的生活。”

他没有描述什么细节,也没有具体地去回忆那段时间,但他回答时一脸轻松,神情笃定,好像自己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及父母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再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他毫不拖泥带水的回答让我感到似乎方向错了,于是我又试探性地开始询问一些别的方面:“看来你也思考过家庭可能带给你的影响,既然你这么肯定这个坎已经跨过了,我们就找找看别的方向,你经历过什么特别有挫败感的事情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