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突围 > 坏情绪是认识自我的好机会(第1页)

坏情绪是认识自我的好机会(第1页)

“坏”情绪是认识自我的好机会

你的情绪不单单是一种发泄,还是探求内在认知的窗口。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情绪体是限制认知的一个重大障碍,但是辩证地看,情绪既能控制一个人,也可以启发一个人。很多人以为情绪是不好的,是负面的,其实情绪是自我认知的一套预警系统。

当你产生情绪时,可以应用追问法来对这种情绪进行一些分析,从中挖掘到关于自我的认知。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想见一个人,你内在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是恐惧、厌恶,还是羡慕?每种情绪对应的是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恐惧,那你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自己没有能力跟他聊,是恐惧他想聊的话题,是恐惧被他发现了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还是恐惧被他评判丢了面子?每种可能性背后都揭示了一个潜在的进步方向。

如果是厌恶,那你为什么厌恶他呢?很多时候我们厌恶别人,正是因为别人身上有着我们厌恶自己的地方。我认识一个人,他很讨厌别人沟通时带有竞争性,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在沟通时会无意识地带有竞争性。因为这个特质曾让他在几年前失去了一段很重要的感情。我的另一个学生特别讨厌和一个女生接触,深度分析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女生具备的一些女性魅力是她内心羡慕但不具备的。情绪是映照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很多不曾解决的心结和情绪。

对情绪的感知也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你发现自己讨厌和一个人见面,其实是因为那个人身上有你厌恶自己的地方,那么你要做的不是以后不跟他见面,而是改变你厌恶自己的这一方面,真诚地面对自己原本不愿意面对的局限,从而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去面对那些曾经会让你感到羞愧的人。如果你为自己缺乏女性魅力而厌恶一个具备女性魅力的人,也许花更多心思去提升自己的魅力,会比持续不断地厌恶别人更积极一些。

我的一个学员,当他发现他的下属在上班时间看无关网站时,内心很愤怒。后来他分析了一下自己愤怒的来源,发现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的行为。因为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这么做,他可能就不会那么愤怒,愤怒背后是他对这个人工作能力的不信任。而当他通过分析得到这个更深层的原因后,跟这个下属进行工作能力方面沟通的必要性就会摆上台面,而不是只是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了。

如果想对情绪自行进行探索,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最容易表达的是什么情绪?你最难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情绪分为以下三类:

积极的:亲切、热情、亲密、关心、爱、感激、快乐;

负面的:生气、不喜欢、沮丧、恼怒、厌恶;

脆弱的:伤害、嫉妒、自卑、被孤立、被推开、悲伤。

你最容易表达的情绪是其中的单个情绪还是一类情绪?为什么你很容易表达它?

举例来说,我最善于表达的是与脆弱无关的情绪。我之所以很容易表达这些,是因为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坚强或好强的人设,但是脆弱的情绪却会让我的形象和这个人设不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可以看到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局限(信念体),以及我潜意识里的人设给我日常行为带来的干扰。

还有一种情绪我也不擅长表达,那就是对父母的爱,部分原因是我接受的家庭教育。当我分析到这一点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因为我内心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我爸爸去世之前亲口跟他说我爱他。现在,我会更多地向母亲表达爱意。

虽然被情绪操控容易让我们失去自我,但是通过情绪,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与认知相关的信息,进而改善和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会更深度地分析如何通过情绪体来发掘自我认知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广义价值观。

通过情绪来分析出你的价值观

在我的自我突破认知体系里,价值观可以分为广义价值观和狭义价值观两种。传统的价值观定义是狭义的,偏重于强调人们对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具体价值的立场。广义价值观本质上是人们关于价值(什么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当你的广义价值观被冒犯或违背时,你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做的决定是理性的。如果你仔细想一下,理性能做到的只是把做决定的各个因子罗列出来,而真正能给每一个决策因素加上权重的是你的价值观。

我的一个学生刚换了一份令外人很羡慕的工作,平台很大,发展很快,老板也比较信任他。可是这份工作需要天天加班,而他是一个很看重自己闲暇时间的人。最后他放弃了这份高薪工作,去做了另一份收入较低但更轻松自在的工作。在一些人眼里,他的这个选择得不偿失,因为他们可能觉得年轻时就应该多赚钱。但在他看来,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得重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价值观排序不同而导致决策不同的案例。

价值观其实是主导我们决策机制背后的隐性因素。以我而言,效率是我排名前三的价值观,渗透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平时做事特别讲究方法,就是为了最有效率地做事。我喜欢和聪明人交流,因为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反复尝试不一样的沟通模式,沟通效率会比较高。我考试通常都是一次通过,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能一次通过就很没有效率。当事情不是以一个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时,我就很容易失去耐心。

对比结果优先的人,他可能会更在意结果的好坏,而非效率,因此可能愿意等很久来换取一个好结果。而我则在意效率胜过结果,有时甚至愿意放弃潜在的好结果,只想尽快把事情结束。这两种不同行为就是由不同的广义价值观主导的。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人:“你是否有价值观?”回答一般都是肯定的。如果继续问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多半回答不上来。我本人之前也是这样的。

有种说法是,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便是好问题,那么“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个好问题。“你排前三位的价值观是什么”更是一个极佳问题,因为如果你能精准排列出自己排名前三的价值观,在面对困难的决策时就不会那么纠结了,按照你的价值观来做就好了。

如何找到价值观?

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会习惯于自己的日常行为,而不去深究背后体现的是什么价值观。另外,我们也可能因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而发生价值观的改变。有的人经历了家庭的突然离散之后,家庭就成为他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去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第一种是从过往经历中提取。

回顾一下你在哪些情景下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如果排除情绪扳机的影响,那么你之所以产生情绪可能就是因为这事违背了你的价值观,这时你就可以提取出它了。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上中学时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罚站,当时他的感受特别不好。在此之后,如果别的同学做了类似上课打闹、上自习说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却没有被老师惩罚时,他就会很生气,觉得老师不公正。后来,公正便成为他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一开始他需要的仅仅是别人对自己公正,久而久之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希望所有人对所有事都能做到公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