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突围 > 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第1页)

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第1页)

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

在上一节里,我们通过深刻的体验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盲区,或是认知需要提升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从“无意识”进入了“有意识”的状态。但由于这些是新发现的领域,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盲区和不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第二个步骤——透彻的思考,来发掘这个问题背后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进到“有意识有能力”这个阶段。

讲到思考,我们就需要探讨一下各种思考方法。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我们经常会提到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深度思考等,我发现概念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交叉。历史上有没有谁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定义过思维的各方面能力,让我们可以在实践时参考?”

坦白地说,我之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因此他的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好问题。而我没这么想的原因是,在我看来,这些思考模式都是逻辑思维的衍生概念。

逻辑思维的基石是两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

这些思考模式的基础工具也是这两种,万变不离其宗。

朋友听了我的解释,说:“市面上各种‘思维’原来是被包装出来的,我被表象迷惑了。”

其实不只是他被迷惑了,在他提这个问题前,我也会习惯性地向别人推荐批判性思维的好处。但仔细想想,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更审慎地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看待问题。

朋友有点意外,因为他之前以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信息的搜集和筛选,不要盲从权威,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被情感左右。

其实朋友说的都是结果,如果能严格分析信息和结论背后的逻辑就会得到这些:不会盲从权威,不会断章取义,不会被情感左右。

所谓分析信息背后的逻辑,就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考察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的过程。考察这一过程是否可靠,首先要分辨它使用的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

如果是演绎法,那么就要看两点:

一是前提是否正确;

二是过程是否合法。

若是归纳法,那么就要看三点:

一是用于归纳的例子是否够强;

二是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是是否只提及支持自己观点而忽略不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案例。

比如不感情用事,如果你只看逻辑,那你肯定会不带感情地去看待它。

比如不盲从权威,如果你只看逻辑,那你肯定不管跟你说话的人是权威还是专家。

只要我们能够尽量严格地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考察问题、考察信息背后的逻辑是否成立,我们就能确保在思考时不会犯常见的错误,这就是透彻思考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会出现很多衍生概念和思考方法,相关书籍和课程也有很多。因为本书内容所限,在此我只讲两种和认知破圈相关的思考方法:追问法和切分法。如果对其他思考方法感兴趣,大家可以参考附录的书单进行进一步学习。

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就是揪着一件事情不断地问为什么。

曾经有一个人来向我咨询留学事宜。他当时在一个传统行业里做得很不错,这个行业并不需要他有什么高学历。但他说,他希望自己在这两三年抓住行业中的一个机遇赚一笔钱,然后出国留学。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他说:“我想增长见识。”

我问:“你想增长哪方面的见识?”

他愣住了,然后说:“因为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海归,我希望能跟他们有同样的文化背景。”

然后我问他:“你觉得现在你那些朋友排斥你吗?”

他说:“没有。”

我说:“既然没有排斥你,那为什么你需要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文化背景呢?”

他又愣住了,然后说:“我觉得出国应该就有好处吧。”

我说:“你要考虑到出国是有机会成本的,不仅要花费很大一笔钱,还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做出国准备,还有你真正到了国外后所花的时间。所以,你出国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他一直回答不上来,最后才不得不承认,其实他内心有些自卑,而他把消除自卑感的解决方式寄托在出国获取一个文凭上。在这一连串追问之下,他才愿意直面自己真实的问题,去寻找解决自卑感的直接方法,而不是重复过去的模式:把消除自卑感的方法依托在外部的一些经历或者认可之上。

根据一个人的思考习惯,我们可以把人分为“无反思意识者”和“有反思意识者”。追问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帮助一个无反思意识者变成有反思意识者的方法。

无反思意识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结论或者行为做进一步的检验,要么不去思考结论的合理性,要么忽略了其他方面。就像上文这个想要出国留学的人一样,他并不会去透彻地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上的麻木,这种麻木会阻碍一个人对自我的挖掘和认知的提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