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认知破圈三步骤
要摆脱浑浑噩噩,你需要深刻的体验
深刻的体验、透彻的思考和持续的实践是打破认知限制的三个步骤。我们通过不断的体验、思考和实践,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个正向循环可以帮助我们用崭新的认知模式去替代旧有的认知模式,经历认知提升的四个阶段,从“无意识无能力”变成“无意识有能力”的高手,打破三重认知限制形成的怪圈。
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步都能帮助你提升到认知的下一个阶段。
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从“无意识无能力”阶段提升到“有意识无能力”阶段。实现这种提升,我们需要深刻的体验。
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我们需要对当下的状态有一个合理而准确的评估,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知道我们当下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当下我们有哪些认知局限、盲点和误区。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我们的体验是深刻的。
不逃避地体验逆境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会时时刻刻地想着如何去提升认知或者发现自己的盲区,因为那样会很辛苦。一般人通常都是遇到困境或是失败后,才会想到去挖掘认知方面的问题。
我的一个学员经营着一家非常大的公司,正在准备上市。公司需要开拓一个海外市场,于是他便安排很信任的销售副总监去负责这个事情。结果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不仅海外市场没有开拓出来,还赔了不少钱。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虽然平时他不太愿意去请教别人,这次却为这件事情找到了我。我帮他做了一些分析,发现他在用人时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就是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特长而以偏概全地相信这个人能应对任何情况。那个负责海外业务的销售副总监从来没有出过国,也不懂英文,而且在接受开拓海外市场的任务以后,居然都没有亲自去海外考察一下。从很多层面上来看,这个销售副总监都不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人选,但是CEO却因为他在开拓国内销售市场方面的突出能力,就相信他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可以有所作为,这就是能力信任的盲区。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教训,这名CEO也不会来找外人分析,从而发现自己的盲区并反思自己的用人哲学了。
一个人的至暗时刻是非常重要的深刻体验,如果抓住这些时刻进行深度分析,我们通常都能发掘出在某一个特定方面自我认知的问题,从对这个问题的无意识状态变得有意识,这就是认知上的一个突破。
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绝大部分人在面对失败或者逆境时很容易被情绪体操控,很难自行做出深度的剖析。因此,除了要具备极度诚实的心态,我会在后面具体讲一下摆脱情绪体的方法,来帮助大家从这些外部的挫折和失败中获益。
此外,深刻的体验还包含另外两层含义:不麻木的感受和适当的不舒适。
不麻木地对待日常
不麻木是指带着感受去体验生活中的事件。说到感受,很多人会觉得这很稀松平常:我看个电影会有感受,我和朋友谈个心也会有感受,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参加了一个禅修营。禅修营里有个任务是用木铲把粥桶里残留的米粒和粥渍全部刮出来,不能有任何浪费。我一开始很抗拒,觉得这件事太小也太无聊了,于是在刮桶时我就一直在想别的事情,但这样子就刮不干净,还被老师说了。惭愧之余,我沉下心来不再想其他事情,开始用木铲一遍又一遍地刮。慢慢地,我发现这种重复性劳动也有美妙的地方,我的心随着手的一次又一次圆周运动沉静下来,竟然进入了一个非常享受的状态。
后来,我学会了即便在洗碗时也去感知这个活动和过程,感受水从指缝间流过的清凉,感受洗洁精泡沫的细腻,感受碗从油腻变得洁净的过程。这样,原本似乎枯燥无味的生活小事也变得生动而有色彩了。
《禅的初心》一书把禅宗修行分成四类,最低层次的修行是既没有思想也没有好奇心。
这也是很多人对待日常事情的态度:不思考,不专注,得过且过,完成了就好。
但禅的意境,是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无我的专注,走就是走,坐就是坐,立就是立。
《摩诃婆罗多》体现了吠檀多哲学的最高目标,其核心含义是:没有责任是丑陋的,没有责任是不洁的。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你认真去对待。
很多人觉得,这些都跟哲学或宗教有关,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就日常行为来说,一个麻木的人和一个不麻木的人,所能感知到的生活的精微程度是不一样的,不麻木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中发现自我成长的契机。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这时,旁边一个人开始大声打电话,周围没有其他人,所以没有人制止他。你等了他一会儿,发现他还在打电话,你有点不耐烦了。这时,你可以麻木地对待这件事,戴个耳机或者换个地方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想突破自己的认知,你也可以不麻木地对待这件事。
不麻木地对待这件事有几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仔细分析自己的情绪产生于哪里,是因为这个人打扰到你,还是因为这个人违反了公共秩序,或是因为他让你想到了一个自己很讨厌的人,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因为这个人打扰到了你,那么你倾向的回应模式是去跟那个人交涉,还是逃避跟那个人起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回应模式会有哪些问题?在哪些场景下适合,在哪些场景下不适合?
每一种你倾向的回应模式,其实都是你惯性行为模式或者惯性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你通过对于自己这个小小情绪的分析,就能看到自己的一些潜在模式,从而把这些模式从没有被意识到的状态(无意识)变成被你意识到的状态(有意识)。这就是一种认知上的提升了。
另一种方式是,当你对自我为什么产生情绪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后,你就可以采取相关的行动。你可以礼貌地去请他打电话的声音小一点,或者提醒他,这里是图书馆,请他出去打电话。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忍着做出妥协。而这个行为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你在人际交往中的模式,而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发掘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提升。
同样是做饭,有的人会认为是完成任务,有的人会认为是一种兴趣爱好,还有的人会认为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机会。第一种人会不喜欢做饭,第二种人会很享受做饭,第三种人可能会不断地思考如何把饭做得更好吃,甚至无意中变成了大厨。结果是,可能只有后面两种人会觉得做饭的时间没有虚度,甚至能在其中获得技能的提升。
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但同时也限制了你能看到的事物。
在《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里,心理学学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描述了一个“无意盲视”现象。他请一帮哈佛大学的学生观看一个视频,要求他们数一下视频里的篮球队员传了多少次球。但是在视频结束后,他们却被问道:“谁看到了画面中的大猩猩?”原来,当这些学生只专注于传球数时,完全忽视了视频放到一半时,视频里有人扮成大猩猩在篮球队中待了好一会儿。
当你没有充分关注生活时,你可能会在早上起床后急匆匆地出门,然后发现当天是周末,不用上班;也可能会一边烧饭一边玩手机,结果菜烧煳了。有些人则遇到了更严重的后果。我的一个学员好几年都沉浸在创业的不顺利之中,在他的视野里只有创业,没有其他,他觉得创业是他人生的全部。他来上我的课也是因为想复盘一下创业失败的原因。在课上,我请他去体会内在更细腻的感受并做出分析,当他的感知被打开后,他才发现生活中存在更大的危机:因为这几年他眼中只有创业,完全忽略了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了自闭倾向。
当你内心只有一个目标时,好处是你会非常专注,也会有基于这个目标的深刻体验,但坏处是你容易忽略和不重视其他和这个目标无关的事情。而在人生的长河里,这些事情可能是更重要的。
不麻木地对待日常可以帮助你解开对于单一目标的执着,去体会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认知。毕竟,我们都不希望遇到真正的失败和逆境,如果能通过日常生活来提升认知、发掘自己的盲点,从而避开可能造成失败的误区,那不是更好吗?
有意识地添加不适
适当地让自己有一些不舒服的体验,也是深刻的体验的一种。这种主动追求不适感的行为有三种好处:
1.帮助你增强意志力和适应能力,增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