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负面暗示的最大危害是变成一个借口(第2页)

负面暗示的最大危害是变成一个借口(第2页)

更多的时候,自我对话是以负面形式进行的,这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我教过一个学员,他在前两天的课程上说话很散乱,没有条理性。第三天,我们突破了他的一个关键盲区,帮他抚平了一段痛苦经历所带来的情绪创伤。第四天,我们惊奇地发现他说话变得清晰多了。原来,之前那件事件导致他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在进行自我对话,A想说的东西可能B不同意,而B想说的东西A又会有很多顾虑,在这种状态下,他在表达时就无法做到流畅或是有条理。而在他把这个事件所压抑的情绪抒发出来并做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接纳后,其中一个小人就消失了。没有了自我对话机制的限制,他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表达他的想法了。

平时你可以做做发现自我对话的练习,你可以写下你常有的自我对话的内容,思考这些自我对话给你带来的感受:热情、感激、爱、烦心、讨厌、无聊、激动、生气、愤怒、孤独、害怕、担心、好奇、失望……

这些感受可以帮助你去深度挖掘自我对话背后隐藏的情绪体、记忆体或信念体,从而了解到它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

如果要消除自我对话的不良影响,有三种常见方法。

1.换位思考。

首先,想象当你一位亲密的朋友感觉很糟糕时,你将如何回应他?请写下你会做哪些事,说哪些话。请留意你将会以何种语调与朋友谈话。

然后想象那些你感到糟糕、痛苦的时刻,你会如何回应自己?请写下你会做哪些事,说哪些话。请留意你对自己说话的语气。

你注意到二者之间有区别吗?如果有,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如此不一样。

2.刻意练习。

记下你常见的自我对话,找到标志性场景和提示性语言,比如在每次迟到的场景下“我不行”这类关键语句,然后列出可以终止它的新思维活动,每天早上反复提醒自己,同时每天晚上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

3.第三方视角。

尝试以第三方视角去观察脑子里在对话的两个小人,放下对其中任何一个小人的执念,尝试用爱去接纳彼此。或者告诉自己,这两个小人都不能代表你,你可以超越这些。

过往创伤性事件

有些负面暗示是源于过往的一些创伤性事件。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且认为可能那些上过战场或经历过地震这样的天灾人祸的人才会遭遇这种心理创伤。其实,创伤后应激障碍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常见。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15的美国人在儿童时期被性骚扰;14的人被父母殴打后身上留有伤痕;13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体暴力;14的人在有酗酒问题的亲戚身边长大;18的人曾目睹母亲被打。(1)而在我帮助过的人中,也有一部分人经历过家庭暴力、性侵犯、持枪抢劫、亲人自杀等给他们的精神造成严重创伤的事件。

更糟糕的是,很多经历过创伤的人会出现记忆丧失,尤其是在儿童性虐待事件的受害者中,有报道声称记忆丧失的发生率高达19%—38%。有的受害者会出现记忆闪回现象,就好像时间被折叠起来,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现在的很多事物都可能会让其想起过去的那个痛苦经历。(2)我的有些学员在上课时会因为外在的一些情形,突然回忆起一件让自己受到极大创伤的事件,但之前他们却完全不记得,这种现象也是由相同的契机而导致的。

不过创伤事件给人带来的不单是负面的影响,如果你能从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它会让你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生活,而它也会成为一些人去改变周围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的深层动力。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都经历过非常沉痛的个人创伤,但是你能从他们的著作和他们的成就中发现,他们经历这些创伤并从中再次崛起以后形成的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热情。我的很多学员也是通过对这些创伤的治愈,从而突破了自我的盲区,发生了持久的转变,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重生”了。

致力于研究心理和精神创伤三十多年的巴塞尔·范德考克医生把治愈的方法概括为三个途径:

1.自上而下,通过谈话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进而了解自我,处理与创伤相关的记忆;

2.服用药物,关闭脑中不适当的警报,或者使用其他方式来改变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

3.自下而上,让身体深刻地体会与创伤带来的无助、狂怒或崩溃完全相反的体验。

对每个特定的创伤幸存者来说,哪种方式最好,是经验上的问题。范德考克医生的实际经验表明,大多数人需要综合使用上述方法来治愈创伤。另外,瑜伽和戏剧表演都有助于疗愈这类人的心灵创伤。

处理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性的疗愈方法。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心理创伤:一方面我会鼓励你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请注意,如果一个治疗师或某种治疗方式不适合你,你可以多尝试一些其他的治疗师或其他的治疗方式。

你也可以阅读一下范德考克医生写的《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同类书中全面记述心理创伤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的佳作。

自我道德批判

还有一部分负面暗示来源于对自己的道德批判。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真诚与虚伪、善与恶等都属于道德范畴。

单独谈一下道德批判的问题,是因为我在剖析自己和帮助别人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具备很强的自我道德批判的倾向。比如我自己,虽然做着老师的工作,也有日常生活开支的需要,但是我似乎就会有一种潜在的想法,那就是做老师就不应该赚钱。如果我和别人聊天,谈到课程需要收费,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做老师就应该是清贫的、无私的,不然就不那么道德。

对于道德标准的要求只是一个人许多欲望和要求中的一种,因此它只需要被匹配相应的重要程度。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小时候严格的道德教育,从而过分放大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并不是说大家不应该有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你的道德标准只是稍稍给你造成不快,但能够有助于规范你的行为,而且不会在你内心形成极大冲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当习惯性的道德批判常常给你造成很强烈的负面情绪,而你自己也不是完全认可它的时候,那就需要重新调整对其的认知。我在做老师的角色和赚钱之间的挣扎,就是一种因为道德批判而引起的无谓的情绪负担。

如果你羡慕有钱人,这种羡慕的情绪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些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在这种羡慕的情绪之外,心生一种对自己羡慕之情的道德判断,认为羡慕有钱人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够道德、不够高尚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道德价值观里,认为人不应该追求钱。于是原本只是一种小小的羡慕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诱发更多由道德批判带来的情绪,比如自责、惭愧、羞耻等。这就造成自我极度负面的感受,会比单纯的羡慕之情要强烈很多。但我们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些多余的情绪是没有必要的。

要化解这些多余的情绪,我们可以用透彻的思考来拆分这种心理活动。一种解决方法是意识到羡慕别人有钱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无须对其进行道德批判,那么那些负面情绪就会很容易化解,从而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痛苦自责的情绪中。

类似的道德批判还有很多,比如对一些有极度老好人倾向的人来说,拒绝别人在道德上似乎就是不好的举动,有的人会因为接受帮助的人没有说谢谢而觉得对方不够尊重人。这些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上过度的批判。

平时你不妨做些练习来控制对自我的道德批判,你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

1.列出5种你认为是不道德的却会不时去做的行为。思考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真的认为那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吗?

2.询问周围的朋友,看他们是否觉得那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如果他们的观点和你不同,那么请了解一下他们的理由,然后思考一下其中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3.思考一下:如果别人的意见和你的不一样,你是否会调整自己原先的标准?如果是,你会调整到哪种程度呢?——这是用外在反馈来校准你的道德意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