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5 击穿你的信念体法则三(第3页)

5 击穿你的信念体法则三(第3页)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相关的实验。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曾经研究了学校课堂里的期待效应,他和助手们挑选了一所小学(包括1—6年级18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他们首先对全校学生进行智力测试,然后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20%的学生。随后,他们将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该班的所有任课老师,并且告诉这些老师,这些都是经过测试被证明具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希望他们注意保密。这样,被挑选出的这20%的学生就作为实验组,其余学生成为研究的对照组。18个月后,他们又对该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智力测验分数有更为显著的提高:实验组全校六个年级学生的平均智商增加了12。2分,而对照组只增加了8。4分。造成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差异的原因,在于这份名单对教师的心理暗示,使得教师对实验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待。由于这种良好的期待,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鼓励、赞许等积极态度。学生因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重视和鼓励而增强了自信,学习更加努力,从而表现更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某成功人士在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会提到自己一直是个差生,直到遇到了一个特别赏识他的老师,人生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群体认同不光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个人在整个小组里的表现。

举例来说,对于男性占强势地位还是女性占强势地位的认知,会通过潜意识影响我们在一个群体里的初期感受。如果一个认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女性加入一个全是男性的团体,她在潜意识里会扮演一个非主导型的角色,不太愿意担任领导性的职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一个男性很多的小组里,男性通常更有可能担任领导角色。

在讲完社会认同的影响后,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三个类别。

被给予的:外界给予你的,但是你本人不一定会认同,比如大龄剩女这个概念。

自我选择的:你选择去认同这样的概念,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你可能会放弃相关的认同。比如我最早特别在意“公平”,但后来就没有那么在意了,因为我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核心的:不变的、最认同的。因为它是不变的或是你最认同的,所以核心认同也会影响你对自我的认知,比如你理想的自我就可能会包括这部分的社会认同。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被给予的认同当作自己的核心认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自我认知的不精准。如何知道在你的理想自我或真实自我中是否包括了一些被给予的认同?你需要做的是仔细思考自己每一个关于群体认同的认知:哪些是你通过透彻思考后依然认为是核心的社会认同,哪些只是被给予的而实际上你并不认同的社会认同。把你不认同的那些剔除出去,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准确的关于真实自我或理想自我的认知,同时也突破了自己的某些信念体。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检测一下你的社会认同是否存在一些偏差。

以下有十个类别的社会认同,前面四个是可见的(别人可以观察到的),后面六个是不可见的。每个类别请你选择:根据你对社会看法的理解,自己是强势群体中的一员还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比如,关于性别,我会认为在中国社会里男性是强势的,而我是女性,所以这里我给自己确定的是弱势。而在学历一栏,因为我有全世界排名第一商学院的学历,本科也是在常春藤大学就读,所以我给自己确定的是强势。最后请你计算一下在这十个类别里,你有几个是强势的,有几个是弱势的。

强势群体总数____

弱势群体总数____

最好让你周围的人一起和你做这个练习,这样有了对比,你才能发现自己对于社会上一些群体概念的认知偏差。

曾经有个学员把自己的学历确定为弱势。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的一所知名大学,但是因为他的家人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他的哥哥姐姐都毕业于海外名校,所以他本能地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属于弱势的。他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是因为他把自己周围人这个小圈子当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当他到外面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别人的学历比他高,他就会本能地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了“我学历不够好”这样一个信念体。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在很多人眼里,他本身也是一个学霸。

你可以考虑隔一段时间再做一次这个练习。我发现很多人在不同的阶段确定的强弱情形会有变化。曾经有个学员一开始确定的是十个强势,没有一项是弱势的。但是当他听完周围同学的发言后,他就自发地改成了五个强势五个弱势。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也有的人,当他整体状态不好时,他会倾向于将更多选项认定为弱势;而当他状态比较好时,则会将更多选项认定为强势,尤其是当他对一些选项本身强弱感知并不明显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摇摆。比如,如果你出生在二线城市苏州,当你状态好时,可能会认为苏州虽然不是省会城市,却依然拥有全国排名前七的GDP,因此会为自己出生在这座城市而感到自豪,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处于强势。而当你状态不好时,你可能会想,跟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比,苏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处于弱势。所以,这种对于强势、弱势的认定,也能反映出你本身状态的好坏。

如果一个团体来做这个练习,你会发现认为自己强势选项占多数的个体通常都是在这个团体内比较活跃、勇于发言的,或者说他们在这个团体里承担的是主导的角色。而认为自己弱势选项占多数的个体在团队中通常会更沉默一些,或者说更愿意服从其他人的领导,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团队里承担的是非主导的角色。

换句话说,这个练习不单能让你了解自己在社会认同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及自己在社会认同中的定位,还可以反映出你潜意识里在团队中承担的是主导角色还是非主导角色——强势=主导角色,弱势=非主导角色。

主导角色不一定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一定会在团队里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自我能动性。很多时候,主导角色也是被给予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比如,在一个课堂里,老师就会被自动赋予主导角色。同样地,学生选出来的班长也会被赋予主导角色。不好的一面是,主导角色经常只考虑自己,不会深入考虑自己作为小组一员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非主导角色通常被视为群体成员,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如何行动,比如说配合主导角色、执行他们的命令等。

这个练习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团队刚形成时,有些人就会自发地担任主导角色,其中部分原因是这些人在社会群体中先天的强势认知,而这种强势认知会让他们更愿意担起主导角色的责任。如果有人希望能够改变一个团队里主导和非主导的角色,以及由此掌握的权力大小,那他可以在后续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先天认知上的劣势,以一种能被团队成员认可的方式获得大家的尊重,从而成为新的主导角色。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见到那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刻苦勤奋和符合公司文化的表现而获得其他人的尊重和老板的喜爱,从而更快地得到晋升。

回归到信念体这个话题上,当你做完这个练习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做进一步的思考。

1.在这些强势或弱势的选项里,哪些是你在个人层面上并不认同群体观点的?比如,我见过有的学生虽然认同在中国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但她个人更认同女性需要表现强势,从而导致她内心产生了矛盾和痛苦。所以,当你发现有这些冲突时,一种解决方式是询问周围的人来获得更多支持,或搜索一些能够打破你对社会认同固执己见的信息,比如同工同酬的数据、女性高管的比例变化等,从而减轻因为当下的社会认同和自身价值观不一致而造成的内心痛苦。

2.哪些社会认同可能是错误的?比如,那个明明毕业于很好的学校却依然认为自己学历是弱势的人,可以去检验一下自己对于这个社会认同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他了解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学历都不高,那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也许就会不太一样,在待人接物时也能变得更加平和、不卑不亢。

3.你是否曾经因为一些社会认同而限制自己?比如,有的女生年纪大了还没有谈婚论嫁,就会给自己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然后在婚姻这一项给自己打上弱势,在婚恋、亲密关系相关的话题上显得支支吾吾。而有的女生却觉得单身特别好,又自由又有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居于强势。前者是因为她接纳了社会认同给自己添加了很多限制性的思想,而后者没有这种思维限制,所以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更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可以借助后者来帮助自己拓宽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多元化观点,从而把自己从这些束缚型的思想陷阱中解放出来。你也可以多找几个人来问一下外在可见的那四项,来获得不一样的视角。而这些不同的视角也许能让你放下对于外在一些东西的执着,更多地关注到内在的成长。

4.你是否会因为你的一些社会认同对他人产生歧视?比如,就地域来说,有人可能会对农村人产生歧视,有些人可能会对河南人产生歧视,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充分去了解这一群体。因此,请你看一下自己对于社会群体特质的概念和理解是否隐藏了一些对他人不公的看法。这些不公的看法很容易导致你在接受来自这些人的信息时进行有选择的倾听,从而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或在看待他们的一些行为时容易有偏向恶意的倾向。

尽管上面这个练习讲的是社会认同对个体认同的影响,但是很多时候,社会认同会以一种标签的形式展现在个体身上。很多人也会习惯于给自己或给他人贴标签,比如“精英”“学霸”“直男癌”“拜金女”“斜杠青年”等。因标签而产生相关的认同,并因此束缚了自己,也是一种常见的信念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