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就升到互联网大厂总监,他为何那么不快乐?(深度案例1)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从世界顶尖的名校毕业后,在全世界最好的金融机构里工作,然后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做了两三年,在公司发展得不错时,他又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大厂做总监。
听起来似乎是一段让人羡慕的职业旅程,但是他却显得特别不开心。不开心的点在于,他觉得自己连一个螺丝钉都不如:一方面他觉得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他的价值观不合,公司里很多人为了升职不择手段,而他虽然也有这方面的野心,却不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原先很赏识他的领导调走了,现在的领导和他很合不来。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是被工作逼着,每时每刻都要回复各种钉钉消息。
于是他经常想到离职,但又害怕去另一家大公司还是会碰到同样的情况。另外,换家新公司,他还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取团队的信任,而且新公司的文化也未必跟他的价值观匹配。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在现有情形下继续工作,至少危险是已知的。
望着那些在公司里似乎活得很自洽的人,他就会很懊恼:为什么我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为什么我的价值观会和这样的企业文化打架?我到底适不适合大公司?
我们来一个个解答这三个问题,先从最简单的入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大公司?
要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大公司,或者任何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能力的匹配度。我这个朋友的能力与那份工作毫无疑问是高度匹配的。他过去在顶尖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与他现在所从事的投资总监的工作内容高度重合。而他在创业公司的经历则能帮助他加深对创业者的理解,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因此他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二是奖惩机制的匹配。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合适的奖励觉得自己不适合当下的公司。这里的奖励不单指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周围人和老板给你的正向反馈。我这个朋友提到,虽然他老板也会经常鼓励他,称赞他项目做得不错,但是他对自己仍没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也不是这个方面的原因了。
三是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当一和二都没有问题时,这第三点通常就是人们很讨厌自己所处环境的核心原因。
每个人都有他特别在意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了他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一个人做出重要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能够发掘出自己最在意的三个广义价值观,通常就能明白为什么你做的事会让自己不开心了。那么,如何发掘你的三大价值观呢?
在和这个朋友的谈话中,我发现他似乎特别在意和人的深度互动,有很多相关的线索——
他会重复提到现在的公司人情淡薄,同事之间没有很深刻的关怀。
他会不断回忆之前在做创业项目时,团队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他不太看重老板给他的正向反馈,因为他想要的反馈是深刻有效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机械的。
他的这些表现呈现出他对与人深度互动的在意和重视,而这很有可能就是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我抛出这一点后,他非常认同。而挖掘出这一点后,他的不开心也得到了更好的解释:深度的团队互动和亲密的关系,在很多大平台或者大公司里确实不一定能获得。
那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去这家大公司呢?
这要从挖掘出来的他的第二个价值观说起。对他而言,另一个重要的事物是主流的认可。(虽然这看上去可能是个情绪扳机,但我通过反复挖掘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一家大公司能够给予他主流认可的来源:大平台的背书、不错的工资、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管理团队的权力。这是他从创业公司跳槽去大公司的原因。不过很可惜,这一点似乎和他在意的团队亲密互动是有冲突的,或者至少和当下他所处的这个环境是不相容的。有时候,人的内在挣扎就缘于内在几个核心价值观间的冲突。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首先,他需要对这两个价值观进行一个排序,看看哪个更重要。如果他个人觉得深度的团队互动对他来说更重要,那么他就要对排序第二的价值观(主流的认可)重新进行定义。重塑价值观的概念是一种解决冲突的好办法。对此可以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是重新定义主流,第二步是重新定义认可。
我问他:“什么是主流?”
他回答:“钱、权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