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第1页)

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第1页)

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情的技巧可以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

很多年前,一艘大船滞留在江中四个多小时,打乱了船上游客的游览计划,于是愤怒的游客们找到旅行社的负责人,要求退回所有费用。旅行社的负责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理由是大船滞留在江中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在等候搁浅在礁石上的小船上的游客,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旅行社来负,而应由拖船公司来承担。很可惜的是,这个负责人没能很好地处理游客的愤怒情绪,只是反复强调公平性和不可抗力,这在游客看来就是黑心商家的托词。愤怒的游客又向报社投诉,后来这起纠纷还上诉到了法庭。虽然这家旅行社最后胜诉了,但是因为打官司而元气大伤,不久就倒闭了。

放在今天来看,这个负责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钢铁直男”,只知道一味地跟人讲道理,却无法感知和共情他人的情绪。

很多男性处理情绪的方式是理性地去解决问题,但是人在情绪激动时根本无法接受理性的处理方式,需要的是被倾听、被理解、被共情,或者说需要感性的互动。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去真正地倾听和共情,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情绪处理方式,一味地忍让或一味地讲道理,结果收效甚微。

如果你是个无法感知他人情绪的直男,你在处理情绪化的场景或危机时就存在局限。如果你具备了共情能力,无论是解决同事间的纠纷、安抚生气的客户,还是安慰伤心的朋友,你都可以得心应手,从而变成人际交往高手。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把它分成两个步骤:学会感知他人的感受,学会共情他人的感受。

学会感知他人的感受

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感知他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个人外露的情绪不一定就是他内在真实的感受。

感受指的是人因为外在刺激而出现的一些内在状态上的变化,其中包括一些生物性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等。

情绪是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如一个人的表情、话语、肢体动作等。有些内在状态的变化不一定会以某种情绪外露出来,比如紧张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但不一定会反应在表情上。有些人可能内在的感受是一种,表达出来的情绪却是另一种。

比如,如果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允许他哭泣,但是不允许他有任何愤怒的行为表现,那么很有可能即便内心很愤怒,他也只会用哭泣来表达。如果有人从小被允许去表达愤怒但不被允许哭泣,那当他悲伤时很有可能依然会以一种非常愤怒的方式表现出来。还有的人可能从小被管教说不能有任何极端的情绪,那么即便他很悲伤或者难受,也可能表现得很平静。这三个人如果在一起,因为情绪表达跟内在真实感受不一致,他们在解读彼此真实感受时就会很困难。

受到外在刺激时,大脑为了节约能耗会自动选择最熟悉的表现模式,时间一久,这就成为人们最习惯的情绪表达模式。

因此,如果要提升你对情绪的感知力,当你观察到对方的情绪时,最好是诚恳地向对方求证一下,他是否具有你猜测的情绪,这样有助于提升你对情绪辨识的准确性。

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吵架时,他突然不说话了,这时他的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委屈,可能是压抑,可能是伤心,也可能是憎恨。但是由于过去经历的影响,你可能会把他的这种表现自动关联到某种情绪,并采取对应的解决方式。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不说话可能是委屈的表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不说话可能是悲痛的表现。如果你只是基于过去的情形而猜测他是愤怒,却没有感知他真实的情绪,那你的处理方式就会有问题,会让你们的争吵进一步升级。

如果对方不善于觉察情绪和感受,可以让他参考前面“情绪察觉”的内容。

学会共情他人的感受

有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我能够感知对方的真实感受,不就共情了吗?

其实共情是否成功是需要对方定义的,只有对方感知到你理解他,你才算共情成功。不少人在和朋友、家人闲聊时,当对方噼里啪啦说了一通后,他们虽然明白对方的观点或情绪,却实在不知该如何回应,这就称不上共情。在沟通中,哪怕你理解了对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反馈,在对方看来你就是不够理解他。有效沟通其实就是共情的一种体现。

共情需要经过一些思考后做出回应。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苦难和不幸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狭义的同情常常会把“我是弱者”的感受带给对方,这样会有姿态的高低,对方就不太容易接受。

共情能力也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说“我能理解”,而是要求你花时间深入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帮助对方化解他的感受,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会共情呢?

首先,很多人处在压力之下,而压力容易影响人的注意力和情绪,让我们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或没有时间去理解他人。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会习惯性地以严格要求来表达爱和关怀:我爱你,所以我会对你有要求和期望。因此,当你有情绪时我会习惯性地提供建议和意见,而不是去感同身受,自然也就很难做到共情了。最后,受我们成长环境和后来经历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练习共情能力,不练习,共情能力就会慢慢退化。

好在通过一定的训练,共情能力还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它就像肌肉一样,不练会萎缩,但是重新开始练习后又会变得强壮。我以前是个非常理性的人,通过对共情能力运作机制的了解,加上不断练习,在这方面提升了不少。

如果你好奇自己的共情能力有多高,这里有个小测试,你可以自己评估一下。

对下面每道题目,请你选择“是”或者“否”来回答。

1.我能和朋友进行深入交流。

2.我帮助别人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3.当人们谈论情绪问题时,我并没有感觉不舒服。

4.我不觉得我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

5.我很享受把时间奉献给其他人。

6.我经常觉得我错过了别人的暗示。

7.我认为我得到的应该比付出的要多。

8.我经常被人评价说很固执。

9.我觉得我更容易向我的宠物表达关心,向人表达关心要困难些。

10.当我与别人的关系变得亲密时,我会感觉不适。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