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第2页)

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第2页)

有反思意识的人会对自己的结论和思考过程提出怀疑,这里的怀疑并不是自我怀疑。自我怀疑是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直接添加一个负面评价,而反思性的怀疑是对思考和结果的合理性、逻辑性和缜密性等方面进行检验。其基础是之前我们聊到的逻辑思维,提问方式类似我对上述想留学的咨询者所做的追问。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直接给对方建议,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么做。一方面,这剥夺了他人自我分析、自我决策的自由,助长了其继续做一个无反思意识者的倾向;另一方面,在没有深度了解对方所有信息的情况下,你给出的建议可能并不合适。所以我经常使用追问法。它的好处是提供辅助而不参与决策,帮助对方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反思的意识,从而成为有反思意识者。

曾经有人向我咨询,如何才能帮助精神压力大,甚至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创业者。这个人提出的一个想法是,在投资机构里从事帮助创业者的投后管理工作。然后他询问我有没有什么实现方式。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既然你想做的是心理方面的工作,那么你觉得还有什么是你能做的呢?”

然后他自己得出一个答案:他可以去获取很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甚至考一个心理学相关的学位,来帮助他想要从事的工作。

上面都是我以追问的方式来支持对方解决问题的案例,其实追问法也很适合反思自我,只不过你可能需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通常的你,一个是会挑战你思考和行为惯性的镜子。当你对一些事情感到困惑时,正是你应用这种追问法的最好时机。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你可能就发现在这些答案之下隐藏着的惯性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

不停地用追问法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思想、决策、情绪背后的深层认知,就是透彻思考的一种核心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反思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言所做,是一个适用于提升自我认知的好习惯。

切分法

切分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种信念、观点或情绪里的不同元素切割开来,然后确保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具备精准性、相关性、合理性及真实性。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处理那些容易激起情绪的观点和思想,或是内在已经涌起的复杂情绪。

切分法包括几个要点:

1.厘清定义。

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不同,对于不同的词语可能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外人对此可能不清楚,因此使用一些词语或表达方式有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解。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对方说的某个词语让你不舒服,你可以询问一下对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也许就能解开一些误会。

我刚到北京时,听到一些比我年长的人对我用“您”这个词语,就会有一种受宠若惊但又很尴尬的感觉,因为我认为“您”是尊称,如果使用不当可能有讽刺的含义。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北京人都很习惯用“您”。后来再有年长的人对我用“您”时,我就不会有那种感受了。

2.寻找相关性。

很多时候,人们在表达或思考时并不会注意他们思考的事情是否有相关性,反而会习惯性地把一些并不相关的东西放在决策里一并考虑。切分法就是要求你把不相关的东西清晰地分割出去,这样就不会干扰你的思考。

我以前带过一个实习生,她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但工作不久后就发现工作内容和当时面试时说的完全不一致,她其实是希望学习如何做产品经理,但实际上做的都是宣传方面的工作,而公司也没有任何从0到1的项目可以让她参与。她想换个能够学习到如何做产品的工作,却又觉得老板对自己很好,离开会辜负老板,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但是,职场上的成长其实跟她与老板的私人关系并没有相关性,如果她工作的优先级是学习和成长,那么她无须让私人关系成为自己做决策的阻碍。

3.分析合理性。

人们习惯于从特殊事实中归纳出普遍原理,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比如,你帮朋友约了一个私人教练,却没想到朋友第一次去就迟到了20多分钟。你觉得他不尊重你,同时也让你在教练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很生气。其实导致一个人迟到的原因有很多,你的朋友也许是不小心迟到的,会因自己的迟到而自责不已;也许是他习惯性地认为迟到是难以避免的,觉得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和是否尊重你无关,因此你不需要直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而是可以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做判断。

4.验证真实性。

在做咨询时,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的老好人。他们特别在意和别人的关系,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也根本不敢做出一些可能会得罪别人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

有个女生经常帮单位的同事带饭,但从来没有问她们要过饭钱,而当对方问起时,她就会很客气地说不用了。但她的工资其实并不高,每个月帮别人带饭也要花好几百。

她问我:“顾老师,我帮别人买饭后总不好意思问别人要钱,我担心别人可能会因此觉得我小气。”

我说:“你不问怎么知道呢?”她依然担心。于是我说:“要不下次给同事带饭时,你找其中一个你最不担心的人问一下,突破一下自己的舒适区?”

她同意了。

后来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她的那个同事反馈很好,因为同事其实也有点不好意思一直不给钱,这样说开了大家的关系反而更近了一步。

这其实是一个通过验证真实性来打破信念体的故事。这个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关于对方的假设,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信念。比如,问别人要饭钱别人就会觉得她小气,问别人要钱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只有当她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后,这些假设才能被打破,她才能放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不用活得那么别扭了。

总结一下,应用切分法来分析事情的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定义、反驳、重塑。

定义就是把这件事情中的相关概念梳理清楚,把不同的概念分类区别开来。

反驳就是通过对相关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检验,打破很多之前未经验证的假设和武断结论。

重塑就是根据前两个步骤得出的结论来重新定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概念,打破原先的信念体,从而在底层架构上获得解脱。

下面我会分别用追问法和切分法来解析一下我的底层恐惧。

追问法案例:我为什么刻意追求独特?

在认知破圈的过程中,你需要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一切,不断用追问法去做更深的挖掘,甚至需要挑战并打破自己的防御机制。这里,我对自己放不下的一个执念做了深度剖析,不断打破自己的保护机制,最后和自己达到一种深度和解。括号里标注的是我对相关思考做的点评。

为了独特,我失去了理性

在上飞机回国之前,我极其沮丧,一个人在休息室里哭泣。(这时的我完全被情绪体掌控。)

起因是,半小时前,我和同行的一位老师说了自己对去年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担心和害怕,老师问我到底害怕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是邪恶。

老师问我:“这个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老师提了个很关键的问题。使用追问法时,所提问题的好坏也会影响结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