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为什么有些人始终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第2页)

为什么有些人始终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第2页)

而一味维持表面的和谐反而会让人觉得虚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八面玲珑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关系亲密的朋友,而那些因说话过于直率常常得罪人的人反而会有一群死党。这背后的道理都是相似的。

对于信息的诚实

我们经常会被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误导。比如有的人以为要是自己考不上好的学校,人生就没有希望了。可是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人具备本科学历,剩下的人即便没有本科学历,也依然能够好好地工作和生活。

要梳理清楚自己在接收信息上的滤镜,就需要了解自己可能会忽略什么,可能会轻视什么,可能会过分看重什么。

一方面,你可以去阅读一些描述常见误区的书籍,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但是,别人的误区不一定是你的误区,所以你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发掘你自己的信息滤镜。

1.我平时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聊天?为什么?和不同的人聊天看待事物的视角会很不一样,一方面会影响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你对哪些视角接纳度更高。

2.我平时聊天通常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为什么?你是习惯聊人际关系、商业变迁,还是聊兴趣爱好?这些都能反映出你不同的关注点。人们通常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接纳,这也意味着人容易忽略不熟悉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潜在的盲区。

3.我平时最讨厌和什么样的人聊天?为什么?事实上,最讨厌的人说出来的话可能反而会是有用的。不时看看你受不了的言论,想想这些言论在哪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可信的,也能帮助你拓宽视野。

4.我对哪些话题特别不感兴趣?为什么?这能帮你找到那些因为不感兴趣而被忽略的信息。

5.我最容易被哪类人说服?我最容易对哪类人产生好感?

6.我最讨厌父母说我什么?父母通常是比较了解你的人,你最讨厌他们说的东西,可能就是你不愿意面对的缺点或不足。

你会注意到很多问题是和人相关的,我们的很多信息都是来自他人,因此,我们对于他人的喜好也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就我本人来说,不喜欢任何涉及高低贵贱的言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和一个挺有架子的人聊天,我就会先入为主地很难接受他的论点,因而有可能错过重要的信息。

当你梳理完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一个自我信息滤镜的简单列表了。有了这么一个列表,你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实地对待接收到的信息。

对于自己经历的诚实

我曾经收到一张名片,上面用极小的字密密麻麻地列有40多个职务和职称。老实说,我看到这张名片时挺反感的。

有的人习惯在简历上包装自己,有的人则喜欢在谈天论地时吹嘘自己的经历。时间长了,他们内在的自我就会被变相地放大,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失调。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经历,不因为少了个学历而自卑,也不因为有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反而是一种自信的体现。

我曾经和《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有过一次一对一的深度沟通。他听完我做的事情后给了一个反馈:“你并没有打造出非常成功企业的经历。”

我的第一反应是启动防御机制,我不希望别人因为这个而否定我在认知这个领域上的研究,于是我说:“你说得对,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观点。”

而他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抗拒,告诉我说:“这就是事实,不是一个观点。”我虽然内心很不情愿,但是基于极度的诚实,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在我的经历里,我没有把一家企业做到上市或者利润过亿的经历,我应该对自己诚实。

对自己某些经历的不诚实背后是比较复杂的心理机制,如果想更好地认知自我,我们需要对这些不诚实进行深刻的剖析。我见过一些事业做得不错的人,因为没有上过好的学校,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学历,甚至会花很多的工夫遮盖这一事实,而忽略当下的成功。其中有位女士就因为对自己学历的不自信,几次拒绝了升迁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够解开这一心结,那在后续的人生旅途中就不需要花很多的无效工夫来掩盖事实,可以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值得的方向上去。

对于自己经历的诚实需要一个人去尊重事实,不乱添加各种假设、框架和包装。后面我会通过认知的三重限制来深度探究一下我们基于不诚实而加入的假设、限制和条条框框。

对于自己能力的诚实

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喜欢低估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则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这三种情况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诚实。

曾经有个人兴奋地和我说,他特别善于改变别人的人生,曾经帮助一个人改掉了长期以来咬手指甲的习惯。

我很好奇,问他具体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他和这个人聊了好久。

我问:“就这样吗?她就这样改掉了二十多年改不掉的习惯吗?”他迟疑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还发起了一个习惯改变群:每个人需要交1000元的押金,每天要打卡,还要求家庭成员辅助监督,改不掉习惯就不退押金。这个姑娘入了群,还让她男朋友监督她。

我问道:“为什么你会认为这全是你的功劳呢?如果这个人不想改变,你可以帮助她改变吗?另外,帮她完成改变的全部功劳能都归于你吗?或许是建立的这个群让她感到了外部压力,所以她改变了?或许是押金过高,她很在意这笔钱,所以坚持了下来?又或许是她特别在意男朋友对她的看法,在男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个改变?为什么你这么笃定地认为这全是你的能力带来的改变呢?”

他回答不上来。于是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然后发现:原来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成就感,而他的成就感只来自好的结果。在潜意识里,他不太愿意接纳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后,功劳却不属于自己。因此,他会在那件事情上盲目地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同样的模式也在其他情况下出现过,甚至曾导致他在一家公司工作时被很多人讨厌,因为大家觉得他喜欢抢功劳。而他之前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夸大自己能力的模式。

所以,如果你能客观地审查一下自己的各项能力,找到那些你不太愿意诚实面对的方面,也许你就能发现一些底层认知盲区。

对于自己需求的诚实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