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议论文 > 1 什么是认知(第2页)

1 什么是认知(第2页)

当你想问人生是否有捷径时,问题的核心是你怎么定义捷径。

首先,这条捷径应该是你自己定义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我的一个朋友就吃了这个亏。他带着一个创业想法,充满热情地去请教一个他很尊敬的前辈。前辈很忙,没有很多时间听他说,在并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说了一句:“你太年轻了,不适合创业。”这句话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让他直接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适合创业”的标签。但在同龄人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有执行力、有勇气、意志力坚定的人,还拥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必备能力,具备创业者需要的很多优秀品质。但是,在他的心里,那位前辈对他的评价远远重于他对自己的认知,从而影响了他对自我的判断和做出的决策。

其次,在定义这条捷径时,你需要确保自己的视角没有受到限制。

我曾经有一个学员,长得眉清目秀,很有个人魅力,又很有能力,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他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却一直不自信,从而不敢从事任何需要大量人际沟通的工作。

通过自我的深入挖掘,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十几年前他有段时间特别胖,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常被人瞧不起甚至欺负,从而形成了他对自我外形的定义。虽然后来他通过减肥变成了一个帅哥,但是他对自我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个胖子的身份上,并且这种外形定义阻碍了他去接收当下的自己是个很受欢迎的人的反馈。在这样受限的视角下,他可能只看到了极少的选择,而无法找到真正的捷径。

人的视角都是由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外在的影响塑造的,所以打破你认知局限的关键一步就是把这些错误的认知和信念发掘出来。我会在“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被操纵的傀儡”这一节里进一步描述这些局限。我也会在认知破圈的三个法则里提供一些方法和案例来帮助你发掘你的错误认知,拓宽视野,从而让你找到属于你的人生捷径。

案例三:

有个学员有着亿万身家,但不开心,他说他穷得只剩下钱了。他最初觉得自己财富自由后就能拥有一切,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他在上完我的课后才发现,帮助他人实现心灵上的成长才是最能带给他快乐的事情。

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就好像剥洋葱的过程,你想象的是一个情况,但是一层一层剥开以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其实和你最初想象的不一样。

比如,一个学员说:“我赚到2000万元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了。”

我问:“为什么要实现财务自由呢?”

他说:“因为实现财务自由后,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问:“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天天看电视。”

我问:“那你现在不能天天看电视吗?”

他说不上话了。

柏拉图说:“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原本自己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前文案例中的学员至少还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实现财富自由,现实中很多人其实是认不清自我的。

你在生活中是否遇过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很少对自我进行具体表述。当你问他想吃什么时,他要么说随便,要么说听大家的。当你问他喜欢什么时,他会说不知道。当你问他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时,他会跟你讲其他人的例子,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一个学员就是这样子。她的语言体系里很少有“我”,只有“我们”“他们”“大家”,也许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是不清楚自己的意愿,或者是其他原因。无论是因为什么,别人都很难了解她到底想要什么。她的自我的概念是缺失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会通过过分讨好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经常陷入“老好人”或者“墙头草”的尴尬,或者在决策时摇摆不定。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在3岁半时花了一年多时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是画画。他在访谈节目里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筹码,但是大多数人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只后悔自己没有比别人开得快,却连自己要去的方向也不知道,然后不知不觉就到了生命的终点。如果能找到一个目标,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无敌了。

如果通过对自己认知的不断剖析、反思,并实践新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不需要去刻意获取外部的认可,或盲目追逐外界定义的成功,那么你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从而踏上人生的捷径。这才是认知破圈的核心价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