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暗示的最大危害是变成一个借口
在生活中,我们的负面暗示有四种来源,下面我来一一进行介绍。
自我暗示
第一类负面暗示来自自我暗示。有一天,我参加一个很成功的女企业家举办的活动。在活动上,那个女企业家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现在已经很成功了,可以考虑把事业交给别人了,但是我特别想知道,年轻人还会认可我吗?我这么大年纪了,他们会希望我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说:“先不考虑你的问题,你好像特别在意你的年龄。”
她点了点头说:“我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好像年轻人不会认可我了。”
她的先生做了个补充:“我们是一家有35年历史的传统企业,她一直是企业的代言人。我们之前的客户群都是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她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能够吸引很多信任专家的顾客。我们现在打算拓宽客户群体,但我们有点担心,如果她继续做代言人的话,可能对年轻人没有任何吸引力。”
我说:“无论外在看法是怎样的,现在是你自己在不断地给自己灌输‘我已经很老了’的自我暗示。我们可以对人群做一个切分:哪些人是需要专家的?哪些人是有其他需要的?那些需要专家的人,可能是年轻人,也可能是老年人,这和年龄没有关系。你关于年龄的自我暗示会导致你在考虑与企业品牌相关的决策时,只会想到把客户群体按照年龄划分,而看不到其他划分标准,从而丧失了很多选择。”
她恍然大悟,觉得特别有收获。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类负面暗示经常发生。它多半是一个人因为害怕被伤害、被拒绝、失去面子等情况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背后的原理是期望值管理:当你给自己很多负面的自我暗示时,就会下调自己对某些美好事情发生的期望值,那么当这些事情没有像你预期的那样发生时,你就不会感到失望。如果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你就会有一种极大的欣喜感。
比如,当一个女生暗恋一个男生但不确定这个男生是否喜欢自己时,她很容易给自己灌输“我不够好,他怎么可能看上我”之类的负面想法。这样,即便她去跟那个男生表白被拒了,她也可以回归到这些负面想法上,来安慰自己:你看,我就知道这一切会发生的。但如果刚好这个男生也喜欢她,那么就超出了她的预期,从而获得一种更美好的感觉。
可是这类负面自我暗示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自尊。虽然很多习惯性的自我暗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分解这类思维,比如逐条逐条地反驳、分析其来源和利弊等,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路径。
对我来说,在自我认知突破中一个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突破我过去不断灌输给自己的负面想法。平时这些想法不会出现,但是一旦出现不顺利的情况,这些想法就会跳出来,比如——
没有人关心我。
没有人爱我(除了我妈)。
永远不会有人爱我,或者永远不会有人喜欢我。
每件事情都很糟糕。
我什么都做不好。
我的生活没有意义。
前面几条涉及人际关系,后面几条是自我批判。当我写下这些想法,然后从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它们时,我发现这些都不是事实,很多都只是假设。但是我的思维经过很多年的反复练习,早已形成了自动模式,在遇到不确定性或出现负面情况时,这些想法会自动跳出来帮助我降低期望值,避免我受更大伤害。但实际上,如今这些负面想法更多的是让我更加受伤,因为它们容易引发我的情绪体,让我丧失动力,从而不去解决问题而任其恶化,甚至在情绪主导下做出更糟糕的决定。所以我运用拆分法做了很多理性上的拆解和反驳,辅助以持续的验证和实践,最后把这些想法重塑成以下的信念。
意识到生活就是不容易的。无论是《少有人走的路》之类的心灵书籍,还是各类解释生活的著作和文章,其实都想说明这一点。而我,似乎一直拒绝接受生活中的困难其实是常态,以为只有自己才会那么不幸。当我后来从各个渠道发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具备一些痛苦经历的自己并不独特,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经历,自己并不孤单时,我才开始接纳生活中的这些困难和不幸的发生乃是常态。
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犯错的,不可能每个决定都能获得完美结果。这一点是我口头上愿意承认但理性和感性上一直没有接受的事实,因此我经常会陷入无尽的后悔和自责,老是不断地想如果重来可以怎样,给自己增添了无数的痛苦。一直到后来很多人告诉我,“每个人都可以犯错,包括你”,被这样的信息反复灌输而形成新的信念体后,我才慢慢接受这点,从抑郁和自责中走了出来。
意识到自由和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这一点对于依赖性很强的我是很难做到的。我似乎有种童话般的天真,以为只要有了爱情,王子和公主就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后来我才意识到现实不是这样,并不是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是一切都需要努力去维护。而人的情感其实是很不靠谱的,也是很容易被操纵的,因此依赖情感很容易让情绪大起大落。但事实上,自己的快乐和他人无关,完全是自己能给予自己的。
我现在的体会是:喜悦的阀门是可以降低的。快乐可以很简单地获得,而不需要很多外在的条件。对这一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极简主义》和《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意识到每段经历的不可磨灭性和不重要性。这句话似乎像“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一样有点矛盾,但它是我读完许多历史和哲学书后的一个总结。不可磨灭性是指坦然接纳这些经历塑造了我,都是我人生中有意义的一部分。每段经历都是过去,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赋予正面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寻找)。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光辉、意志的挑战,以及对爱的期望和渴望等,都能成为一个人活下去的意义。
而经历的不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每段经历都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义的、重要的,因此也就没有一段经历是有意义的、重要的了。或者说,这些经历的存在本身就可以是我们人生的意义,所以它不需要再额外地被赋予重要性。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抹去关于任何经历的记忆。在“过去无法改变,但记忆可以”里我提到,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篡改记忆,更不用提我们会习惯性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相信的观点了。因此,过去的经历只有我们想让它重要时才重要,我们想忘记时就能忘记,想修改时就能修改。也许这些听起来很主观,但它展现了人本身巨大的改变能力和自愈能力。我父亲在我上大学时去世了,这事对我打击很大,但当我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从记忆中创造出一个继续关心我的父亲时,我就从痛苦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
自我对话
第二类负面暗示来自自我对话。当你遇到让你的情绪出现波动的事情时,潜意识里的你会和自己对话。自我对话和自我暗示的区别在于,自我暗示是单人灌输,而自我对话是双人对话,会有一个来回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
就好像脑子里有两个人,A和B。
A说:我不可能完成这个。我不行。
B说:别想太多,没人说你不行。
A说:可是你看他们看我的眼光。
B说:可能是你太敏感了。
A说:肯定不是。
最后,A和B中的一人放弃了争论,然后你就按照争论胜出那一方的想法去做了。
有时自我对话甚至会以外在的表现形式展露出来。我教过一个学员,当她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时,她就会以第三人的口吻对自己进行口头表扬:“红红,你这件事做得真是好棒啊!”甚至有时候还会无意识地强行让别人直接给她肯定。可以想象有这样频繁正向自我对话的人,她对自我的笃定水平会比经常负向自我对话的人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