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图片 > 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我深度案例4(第2页)

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我深度案例4(第2页)

他笑了:“哈哈,是的,我说完那个答案就意识到你的意图了。这似乎轻易击碎了我自己对‘成功’和‘创业者’的定义。”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初步印象可能源于外界,这时候他们要去深度描述自己脑海中的概念,这样才能摆脱外在的影响。

“我记得你当时来上课时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够资格上那个课,因为其他同学都有更加丰富的创业经历,很多还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有些同学虽然经历很曲折,但也算是创业老兵了,只有你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你还记得第四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吗?”

“哈哈,当然记得,那天我算是‘爆发’了。”

我回想起那次课程的第四天,其中一位创业者A质疑了M作为一个“打工仔”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来上一节为创业者设立的课程。在A提出质疑之后,先后有另外三个创业者也提出了相同的质疑,称他为一个没有实力的“中层管理人员”,说他不值得被投资,说他看似激进地在学习,其实并没有学到什么……面对这些质疑,M一直保持沉默,又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个被触发的情绪终于在那天晚上的课程总结时一并爆发了出来。

那天晚上,M是最后总结自己感受的学员,所有人都盯着他等待他的反馈。我还记得M当时是这么说的:“我有三个感受吧。一是累,一开始那些不痛不痒的交流让我感到心累,接着又有四个人接连出来质疑我,这其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我忍了一下午,也感到很累。”

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语气却很尖锐。“第二个感受是疑惑。说实话,我从上课第一天起就想过我到底属不属于这里,我不是真正的创业者,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他突然扫了一眼所有人,问道:“你们谁认为我不应该参加这次课程?你们谁认为我不应该和你一起出现在结业的回忆录里?我是不是根本就不属于这里?”他看向大家,全身紧绷,似乎在等待一个答案,但又快速接着讲了下去。“第三个感受是不爽。对,我的确只是个中层,我也想作为高层参加这个课程,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价值。可是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不希望这个宝贵的训练机会溜走。也许大家说得对,我的水平就是一个中层,这真的触发了我很不好的感受:是的,我太弱了。但我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水平。我的欲望超越了我的能力,可是,即使在职场,我也想带领好我的团队,我也希望做好我的产品,让它不要被砍掉。我也希望我能够带着我的团队升职加薪,而不是遗憾地走掉。我也想学习领导力,想学习企业家精神!”

他几乎用呐喊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总结。说完之后虽然他看上去松了一口气,但看得出他的身体依旧处在很紧张的状态。

出乎他意料的是,做完这段分享之后,他马上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很多质疑他的人表示他们这样直接地提出问题,是想帮助他直面他的心结,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大家也对他表达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来来回回几次真诚的交流之后,M渐渐平静下来,也感谢了伙伴们的支持。

M那天晚上的发言,让我看到了一个敢于直面自己自卑的人勇敢跨出的第一步,也让我看到了他的潜力、爆发力和想要突破自我的决心,所以那晚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我从思绪中渐渐回到当前的对话中……

“是啊,我也记得很清楚,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勇敢的举动。你当时说出了很多心中的不安,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你说自己的水平一般,但你很希望带着自己的团队做好产品,你的欲望超越了你的能力,但你也不想再做一个老好人去藏着掖着,于是你把你对大家的不满,或更多的是你内心的恐惧,呐喊了出来。”

M听着有点不好意思了,看他的表情,他显然对那段经历还有着很深的印象。

“让我尝试着把这些点连成线,来分析一下你困惑的来源。”

M点了点头。

“你和当时的公司主管起了争执并因此拿下项目,然后带领团队从零到一完成了一个成功的产品,这个经历对你来说意义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消除了你对自己的焦虑:能力不够、水平一般、欲望超过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破了自己老好人的形象,你不再尝试取悦每个人,而是勇敢地和主管据理力争,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让你彻底摆脱了以前的‘非创业者’特质,比如性格温和、不够激进等。于是你把那段经历塑造成了你心中的成功典型案例,那个成功案例中的你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不管从商业决策上还是团队管理上,你都在最佳状态。那段经历便成了你对‘成功’‘创业者’等的唯一定义。而现在这段创业经历不像之前的那么‘刺激’,不需要你去救活一个亏损严重的项目,也不需要你去和一个权威产生争执,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我。这次创业没有那么多大风大浪,这种比较平静的创业过程让你有些不安,它不太符合你对创业的宏大叙事,没法让一个激进的你再次出现在舞台上,你因此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被称为创业者。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原本应该无关紧要的负面评价却对你产生了那么深的影响,因为它们恰好击中了你的痛点。你的内心也觉得你不完全符合创业者或成功创业者的标准,因而更加动摇。”

他微微点了下头,紧紧地抿着嘴,没有当即给我回应。短暂沉默之后,他说:“顾老师,你总是那么犀利。我还没有完全理顺,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不过你刚刚那段话的确让我有不少共鸣。我对‘成功’和‘创业者’的理解是单一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那次成功的内部创业经历。我会好好思考一下的。”

“别着急,你也知道我的风格,不光给出建议,还必须有可执行的改变计划,不如就从重新定义‘创业者’开始。”

他突然笑了:“这下可难倒我了,我得好好思考一下。我知道每个人对创业者的定义都会不同,每个人对这个词的感情也不同,我觉得我之前的定义包含了我当时对创业和创业者的理解和情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去推翻。”

“我不否认每个人对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定义,但一定也要意识到这不是唯一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会随着你的经历、你的认知、你对生活中事物优先级排列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你并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去调整你对成功、对创业者的定义。你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脱离了以前的环境,在尝试找到新的突破口。不论是你现在所处的行业、你身边的人,还是你做的事,都是新的,都变了,但你却依旧在用上一个阶段对成功的定义来定义你的现阶段,尝试衡量你现阶段的得失。或许你现在不需要过去的‘惊心动魄’,或许你的能力已经能够很从容地组建团队,把产品做出来。因为你已经历了从零到一的过程,而现在对你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怎么让业务可持续地长期发展,怎么从一走到一百,从一百走到一千。”

他听得非常专注,并说:“是的,你说得很对,我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充分考虑我所处的新环境,让自己跳出已有的框架,可能是想复制自己过去的成功。但这个想法不太可取,我和我做的事情都变了。”

“很好,你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那你回去后可以接着思考一下你对成功的定义是否受到了过去经历的限制,怎么被限制的,然后好好地迭代一下你的人生字典吧!”

“谢谢顾老师,又是一次受益良多的谈话,听你这么一说,我意识到自己虽然从上次创业中指数级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却没有认真地进行认知上的迭代,或者说没有迭代完善吧。是时候再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了,我会再来和你‘做汇报’的!”

说到这里,我们会心一笑。

M的领悟能力不容小觑。过了几天,我便收到了他发来的消息,和我深入地剖析了他对部分事物的理解为什么还停留在过去,也分享了他对于自己现阶段的思考和对那些正负面反馈的分析。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他这些“老好人”“书生气”标签的背后还有一个核心标签——儒商精神。

M从小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环境里,他有一个事业上非常成功的长辈,这个长辈对他影响极大,而这些影响慢慢地塑造了他对于商业应该如何运作的理解。在他的理解里,儒商精神,或者说温文尔雅、声誉优先的信念在他的心里慢慢发芽。因此,当他接触到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时,他发现这里的文化气息与儒商精神有很多不同。而“儒商精神”的标签表现,也就被周围人认为是“老好人”或者“书生气”。所以,在M对于自我认知的挣扎背后,其实是两种商业文化的相互冲击。在很多传统生意环境里适用的“儒商精神”,在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创业中可能就不太适用了,而M没有认知清楚这两种应用场景和时代的不同,导致自己被过往的核心标签困住。

要摆脱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首先M需要建立起更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意识到过去的标签有其特殊的应用场景和应用对象,而自己如今所处的环境需要新兴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这些是他之前不具备的,但是并不表示他做不到。

很多人会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标签是不可改变、不可进化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标签只是人在某个阶段为了简化认知而赋予的描述性词语,如果你把它当成对自己人格不变的表述,其实是过分放大了标签的力量,使其变成一种信念体。

标签可以很轻松地被撕下、被迭代、被修改。就像M,当他回到家族中和长辈交流时,他依然可以应用“儒商精神”,因为在那个环境里,这相当合适。而当他回到互联网创业环境中,就需要带上他之前成功创业经历赋予自己的标签,而不去在意那个“儒商”标签。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M的努力,如果他不想要新的标签,也可以守住老标签,只不过在那种情况下,也许回归家族的生意或者换一个更注重“儒商精神”的环境,他会更如鱼得水。——有时,如果换了一个不适合的环境,原本的信念就可能变成禁锢你的信念体了。

无论M的决定是什么,当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核心标签所带来的影响时,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击穿信念体带来的好处。

我期待着未来一颗儒商新星的冉冉升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