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这个专业和互联网离得还挺远的。看来你当时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转做互联网啊!你一直说对当时的自己特别自信,当时哪些因素让你觉得自己会很快适应这个跨界的选择呢?”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就是觉得互联网一定是大势所趋,A这样有经验的人也认可,加上我又找到一个挺有经验的联合创始人,好像一切都妥了……”
“你不用紧张,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段失败的经历,你可能也做了一些现在回想起来极其错误的决定。但这些都不是关键,你已经重新开始了。关键是我们如何重新去审视之前的决定,找到当时做决定时的盲区,从而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可你现在的回答好像是在逃避我的问题。你的专业和互联网离得很远,但你因为A的鼓励和分享就确信毫无互联网背景的自己应该一头扎进互联网,这显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巨大的风险。虽然你会强调自己的过度自信,但是当质疑出现之后,你又立刻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不行。这当中似乎有一些前后矛盾,你觉得呢?”我希望能够引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他不愿意真诚地坦露自己,我们的谈话只会在原地打转。
他皱了皱眉,换了换坐姿,显得有些局促。
“我还注意到一点,你当时毅然决然选择进入互联网,究其原因似乎是两个在你看来比较有经验的前辈对你进行了一些引导,让你萌生了这个念头。但这两位前辈和你的交集及对你的了解并不够多,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事情上,你想过为什么他们的话对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吗?”
我问完后,房间里安静了下来,我好像可以听到他调整呼吸的声音,我很期待这一次能够听到他真诚的自我剖析。
他还是紧锁眉头,似乎在做一个很慎重的决定:“顾老师,你说得对,也许我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正视一下当时的自己了……当时那两位前辈的话只是推动我进入互联网的原因之一。其实我不是主动休学创业的,我知道说自己休学创业会让自己显得很有勇气,但事实上我读研的最后一个学期,有一门课挂科了,这也就意味着我是拿不到毕业证的。”
他紧紧地皱着眉头,仿佛回到了当时得知自己挂科时的状态,焦躁、不安。他拿起桌上的一瓶水,拧开喝了一口。
“在有挂科的情况下,我继续读研或者找工作都会很难。虽然我和学校商量好了之后补修,但当时的我在那个环境中感到极度迷茫。到××大学读研之后,身边都是来自清华、北大这类学校排名很靠前的同学。我不仅就读的本科院校一般般,本科和研究生学的专业还不一样,这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很多难度,我一直有很强的挫败感。”他稍作停顿,似乎要再鼓起一些勇气,“互联网就像是我当时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父母当时也支持我,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实情,却给了我一笔启动资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说自己是休学去做互联网创业,会让人感觉我很酷,也不会过多追问我找工作如何、成绩如何……我不希望被人评头论足。”
他在说这整段话时都没有看我,直到说完,他才抬头,眼神却有些刻意躲避。
“说出这些需要很大的勇气,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也谢谢你真诚的分享。”他的人物形象在这个故事中越来越鲜明,我试图去把他口中的零散故事串起来,“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挫败感,与其说让你对成功更加渴望,不如说让你对再次失败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这时为了逃避成绩不好的后果和找工作,你选择了创业。而创业这根救命稻草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顺利,但你依旧选择盲目前进,并且在创业初期选择把重心放在融资上,却没有想清楚产品怎么做。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你过度自信,而是你过于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因为挂科而没有前途的学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之后碰到阻力、听到负面反馈时你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因为你害怕再变回那个没有选择、没有出路的状态。所以与其说你当时的状态是过度自信,不如说你在掩饰自己的不自信。你再仔细回想一下当时的状态,你会怎么描述自己呢?”
“我当时的状态更像是在一个不自信的状态下,忽然得到认可,然后想抓住那个认可,进而得到更多的认可。但我内心是毫无把握的,只能用另一种极端的状态去让自己保持亢奋、充满斗志的状态。可能也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团队相信我,现在想想或许更多的是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吧。尤其是我一开始收到了很多鼓舞,我努力抓住了那些正面的声音,而无视了其他声音。”
说到这里,我想深挖一下为什么他在自我怀疑时,A和他的合伙人这两个都不太了解他的人对他说的话和鼓励会成为他判断的标准。加上之前他反复强调父母的支持,我想也许家庭会是一个切入口。
“你提到了父母对你多次的支持,可以和我说说你的家庭吗?”
“我爸妈是做生意的,经常早出晚归,在家的时间不太确定,但他们对我的培养完全没有因此懈怠。他们都有特别高的自我要求,诚信、节俭,有奉献精神,因此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他们一直很支持我,不论是留学还是创业,都愿意掏钱让我去做。”
“他们对你的高要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我在家被要求自己叠被子、叠衣服,一定要叠得像豆腐块那样平整;所有东西都必须天天擦拭,一尘不染。水如果开大了,灯如果不关都会被说不惜福。我不能躺在沙发上,只能坐着,吃饭时坐姿一定要端正。见到亲戚朋友,要面带笑容、亲切热情,其实到现在他们也还是会继续强调这些,好像我还是那个小孩子。”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吃饭时我把碗筷放错了位置,被他们训斥了很久。不过我也慢慢养成了这些习惯,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你很在意他们的肯定,但感觉好像又很矛盾。”
他又一次陷入了沉默。慢慢地,他眼睛有点泛红:“我其实很难受,在家里好像没有任何自由,但是我没法违背他们,他们毕竟是我的父母啊!”
“听你刚刚的描述,你应该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并且想做到最好来获得他们的肯定。父母在你心中应该是很权威的形象。”我突然想到了一点,“我想A和你的合伙人在你创业开始时也是这样的角色,他们给了你很多‘教导’和‘建议’,而你因为他们的肯定,想要去尝试并且做出成绩,让他们看到对你寄予的期望并没有落空。”
说到这里,他似乎陷入了深思:“好像是这样子的。好像我的确把他们当成了和父母一样的长辈。”
“但在创业过程中,你虽然一开始因为前辈的建议开始创业,却没有在创业的路上开放地听取更多的建议,而是一味地想要证明自己。你也多次指出想要尽快获得投资来证明自己,却没有好好地思考产品。你似乎一边在不断地寻求长辈的建议和肯定,一边想要挣脱出来证明自己,让自己不再活在他们的肯定中。”
我想要听到他的反馈,于是问道:“你觉得你现在还处在一个一边需要肯定,一边想要挣脱的状态吗?”
“我……我不知道……但您说得没错,我是想要挣脱的,我内心是有点叛逆的。可能是因为父母逼我逼得太紧了,让我想从中挣脱出来,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你尝试过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吗?”
“嗯……我其实做过一些尝试……您刚刚问我为什么想出国留学,我之所以一进大学就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就是因为我想通过去美国来逃离我的父母。”
“但你在潜意识里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别人的看法,尤其是长辈的,所以你会反复出现矛盾心理,也会来回纠结。这一点在你创业时就表现了出来:一面极度自信,想要快速证明自己;一面极度自卑,投资人无所谓的态度让你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一个心结。我们一开始交流这次创业失败的经历时,你一直在逃避自己的过往,我感觉你现在还是会游走在自信和自卑之间,在如何证明自己上挣扎着。”
“其实,我对这段创业经历一直抱着否定和拒绝谈论的态度,它让我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十分无助。我也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尤其是我身边那些认识我的人、支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从您说的这个角度去审视过自己,我会经常思索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只能任由我的情绪去波动。”
他越说越激动,激动中透着他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的无奈。很多时候,童年有关自我弱小无助的记忆会一直延续到长大之后,在处理很多事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表现。
“你这样的情绪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你之前并没有找到自己矛盾的原因。一方面,你想用行动摆脱之前的自己,摆脱那个‘听话’孩子的形象,你想要挣脱,甚至有些叛逆。但另一方面,你没有意识到,在你想做出这些改变的同时,你的潜意识却不自觉地让你再次选择听从长辈的话,活在长辈给你设定的框架里,包括你对长辈的回忆,也都是正向的,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选择性的叙述也许是为了维护你所做的听长辈的话的选择,但其实深度挖掘一下,你并没有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回忆,所以你从来没有真正摆脱那些束缚。这种矛盾意味着你在做很多决定时其实并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做出次优的甚至是违心的决策。这样错误的决策继而让你陷入一个困境,但你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时间久了,你就会更没有自信,态度更加消极。”
他双臂交叉支撑在桌子上,身体前倾,表情显得十分紧张,嘴巴抿着,眉头皱着。看得出来,他在很认真地消化刚才的对话。
“现在你在一家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互联网公司,你的同事和老板都对你非常认可,我看到你的介绍里写着你后来也回去完成了在××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小时候放错碗筷位置就会受到责备的小孩了,你在负责一个有千万用户的产品。你因为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评价,并且否定了自己。”
他点了点头,认真地看着我。
“人永远是在变化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一样。你把现在的自己锚定在小时候受到责备的时刻或是创业失败的那个时刻,却没有看到现在自己的进步和不同。你说你希望别人不要因为你过去的成绩去评判你,但你是否就在用过去的失败来框定你自己呢?如果让你评价一下你现在的状态,你会怎么说?”我希望他能重新给现在的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正视当下的自己。
“我很喜欢现在的公司,CEO特别照顾我们,一日三餐全包,为了让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还可以报销买书的费用。他特别有远见,特别好学,奠定了整个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就是他让我来做咨询的,他想帮助我提升。希望我没有让他失望。我周围的同事也都很棒、很有趣,我觉得现在我内心充满了温暖,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