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可能源于记忆的限制(深度案例2)
在这个案例里,主人公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对过往经历进行了选择性记忆,也因为这些记忆而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他一些决策上的失误。
听到开门声,我抬起头,看到一个阳光干净的大男生走进来。我在脑海中迅速把他的信息调了出来:常春藤名校硕士毕业,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现在在一家发展得相当不错的教育科技公司做产品。
几天前,我刚和他公司的CEO通过电话。他的CEO非常看好他,可是总觉得他似乎少了点自信,于是希望我可以通过这次咨询帮助他有所突破。
他走到了我对面,对我礼貌地微笑:“我坐您对面没问题吧?”
“当然。”
他小心翼翼地拉出面前的椅子,取下背着的书包放到椅子的左侧,确定书包不会倒后端正地坐在了椅子上,似乎一切准备就绪。他面带微笑,看着我说:“顾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抽出时间和我交流,我很期待这次的谈话。”
听到这番开场白,我不禁又想起他的CEO对他的夸奖,真的是个让人信任、有礼貌的小伙子。
我知道他的CEO和他也有过坦诚的交流,因此他应该比较清楚这次对话的目的了。而且他的CEO也和我简单描述过他的一些经历,包括那段不太成功的创业。基于这种信任,在简短的相互介绍之后,我决定从可能发生问题的时间段——他的那次创业开始和他聊。
“我想多了解一下你之前的创业经历,可以说说当时为什么决定创业吗?”
“当然。”他的回答没有一丝停顿,“出国读书之后,我开始和学姐学长交流毕业后的去向。我意识到所有人都在谈论互联网,我很快发觉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未来的趋势。这些互联网公司做的事情是直接面向用户、对用户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的影响力也会被放大,我希望能够去影响别人。”
他的肢体动作似乎没有体现出他言语上的自信。他十指交叉放在桌上,眼睛没有正视我,接着说道:“我之后碰到了我的合伙人。那时他正好也想离开之前的公司创业,我们聊了几次就确定了一起创业的想法。哦,对了,我是休学创业的,因为我觉得互联网这个趋势不容错过。”
我留意到他重复强调了互联网趋势不容错过这一点,看准互联网趋势从而决定创业这件事似乎对他很重要,他想让我记住他的创业动机,但为什么他会担心我没有听到,这个动机对他又有什么样的意义,他却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或许值得之后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下。
“我的合伙人在创业前就职于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我当时觉得,有他的加入让我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一拍即合,就开始操作当时的项目,方向是为国内留学申请者提供留学咨询信息。这个项目被一个孵化器看上了,他们愿意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人力上、财务上,甚至服务器,帮我们省下了很多成本,我也没想到我的项目一下子就会得到孵化器的帮助。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坚信自己当时对互联网浪潮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的想法也会被很多投资人认可。”
他又一次强调了对互联网趋势的判断,我决定顺着他的话一探究竟:“你多次强调了互联网这个趋势,当初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个趋势不容错过的判断呢?”
“我碰到了A,一位我很敬重的前辈,他当时也正准备在互联网行业创业。我看到他如何积极地争取各种资源,抓住各种机会,为了自己的想法花时间、花精力,我深受鼓舞。他当时给了我很多建议,比如去学习编程,多学习商学院的课程,等等。我听了很多他的分享和思考,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在机会,也更加明确了要进入互联网创业的这个想法。”
“明白了,这位前辈的鼓励和认同,加上这个孵化器的认可,让你更加确定了当时的决定。那我们继续聊聊进入孵化器之后的故事。”
“被孵化器认可之后,整个团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其实一开始孵化器的工位还不够,要等一个多月才能腾出来,但大家丝毫不在意,当时也没有其他特别适合办公的地方,我们就在孵化器旁边的咖啡厅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当时状态很好,即使在不那么理想的工作环境下,每天也很开心,大家每天都在畅想之后小有成就的模样,甚至是得到市场、投资人、大众追捧时的样子。看到自己能够通过一个想法把大家凝聚起来,我当时觉得特别满足。这也让我想赶快拿到融资,让想法落地。”
这段描述非常有感染力,我似乎看到了创业初期那个踌躇满志的他,但同时我也对他当时似乎十分自信的状态感到警惕。往往在这时,人们会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是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难以看清全局。
“不过后来我们在融资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最后这个留学项目没走通,于是我们团队就转型做了社交项目。这是我当时的合伙人的主意,我觉得他之前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就决定相信他,再做一次尝试,但最后也没能成功。”他好像急于结束这段关于创业失败的对话。
“可以具体说说‘种种原因’都有哪些吗?”一个人对于失败的思考和反思,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瓶颈。我希望能够从他的分析中更加深入地认识他。
“当时整个团队都没什么创业经验,只是盲目地想要快速发展。大家有点过于自信,也没有花时间好好打磨产品。融资时投资人指出了不少问题,我们决定改变方向做社交时其实也没有特别想好……”
他略带敷衍的叙述让我感到有一点不对劲,他对决定创业到进入孵化器的描述都十分主观和自信,给了我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的形象。但他对于整个失败经历的描述仿佛是一个旁观者,所有的分析或多或少有些浮于表面,甚至没有他自己的感受。我尝试引导他做更加具体的分析:“作为创始人,遇到这些问题时,你在团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觉得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了很多尝试。我特别关注如何去融资,如何去招人,如何去写商业计划书。我希望能够尽快融到钱,去证明自己的项目,也想给团队一个交代。但和投资人见面的过程很不顺利。嗯……我还记得那个投资人,他很聪明,很有气场,没等我把创业的想法讲完就开始问我问题,初始用户从哪里来、如何积累用户、怎么推广之类的。这些都不是很难的问题,但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了,我只记得我回答得很糟糕。但当时最让我受挫的是他似乎都没有表现出失望,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感觉没什么兴趣和我继续交谈下去。那种无所谓,你知道吗,比失望更让我恐慌。”
我隐隐从他的这个回答中看到了一些突破口,于是我接着问:“你刚刚对于创业失败的描述很宽泛,聚焦在了产品、融资等问题上,但当你谈论自己时,你甚至还记得投资人的哪个表情、哪个反应让当时的你感到不适,当时的你似乎非常在意他的认可。”
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道:“是的。”
“这和你一开始踌躇满志、休学创业的劲头似乎不太相符,是创业中发生了什么吗?”我尝试去找寻一些蛛丝马迹。
“我一直想通过这次创业证明自己。我觉得我的想法没有问题,我在创业早期甚至在只有一个想法、没有做出什么实体、没有什么用户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孵化器的支持,我的思考和能力都得到了肯定。我当时对自己过度自信,甚至有些膨胀,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创业想法。我也相信这个团队没问题,我有一个已经工作了五六年的合伙人,他之前在一家挺有名气的公司,然而他愿意放弃之前的一切和我一起创业,有他的扶持,更是锦上添花。我花了大量时间去修改、完善商业计划书,想要尽快接触投资人。我觉得融到钱就能证明我自己,所以当我听到质疑,意识到自己并不行时,我受到的打击很大。”
更加深入的交流让我发现,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当时的过度自信,他创业一路的不顺和挫败感证明了他最初对自己有认知误差,没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那又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地休学创业,盲目地向前呢?我尝试找到这背后的原因。
“我们随便聊聊你出国读书的那段经历吧。当时怎么想到出国读研究生呢?”
“我一进大学就想好了要出国,所以当时准备得很充分,我的成绩、课外活动、科研经历等,整个准备过程都很顺利,进入了××大学。虽然没申请到奖学金,但是爸妈都很支持我,他们出了全资供我读书。那不是一笔小钱,我很感激他们,而且之后创业他们也没有多问,就给了我一笔启动资金。”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强调了父母的支持,他应该很在意自己的决定是否被父母认可。
“你读研究生学的什么专业?”
“我学的化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