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图片 > 如何找到自己终身的职业方向应用1(第2页)

如何找到自己终身的职业方向应用1(第2页)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能力是一个恒量,但兴趣是一个变量。

变量指的是什么?它会变化。也就是说,兴趣会消失。我之前最大的兴趣就是看漫画,可后来我迷上了小说,对于漫画的兴趣就逐渐消失了。

所以,以兴趣来确定职业方向也有一定的风险,毕竟兴趣不一定是持久的。

当兴趣不靠谱或者你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时,怎么办呢?你可以抓住每一个能应用到你当下可迁移能力的机会去体验,从中深度挖掘与职业相关的兴趣点。

举个例子,我在高中时没有明显的兴趣点,但是我书面表达能力很强,所以高中毕业后我做了份记者的实习工作。大二时,因为学理工科,我对数字比较敏感,分析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又做了金融业的分析员。大学毕业以后,我一开始在投行工作,然后转去做资产管理,还做了管理咨询,后面又做了游戏设计。

为什么要尝试这么多?

我的每一次尝试并不是盲目的,每一次尝试必定能够用到我已具备的可迁移能力。与此同时,我会发掘和培养其他可迁移能力。在投行里,我锻炼了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对行业的洞察力;在做资产管理时我用到了这两项能力,同时又培养了项目管理能力。我基于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拿到了管理咨询的实习机会,而在做管理咨询的过程中又锻炼了演讲能力。这就像滚雪球一样,不同的经历让我慢慢构筑起自己能力的壁垒。

另外,每一次尝试都可以让我剔除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我会去分析我到底喜欢什么行业,不喜欢什么行业。三段金融行业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金钱上的交易对我没有吸引力,而我也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我要做的事情都是快节奏的,并且是和聪明人合作的工作。这样一段段经历积累下来,我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我喜欢有创意的工作,我希望看到我做的事情能对一个个体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去做了游戏:一个快节奏、需要创意又离用户非常近的行业。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的每段经历,并尝试从中总结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发掘你的可迁移能力和职业兴趣点。这样,你会有很多线索来找到你期待的职业方向。

方法三:从特质找职业方向

一个人所适合的职业方向也可以从他的显著特质来推导。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只说显著特质,而不说优缺点呢?

这是因为如果应用场景不当,一个人最大的优点也可能是他最大的缺点,而用显著特质这个中性词语来描述则不会面临这种尴尬。

你的优缺点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举个例子,有个创业者沿着一个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方向死拼,坚持了17年。如果最后他成功了,大家会说他坚持不懈(现实生活中马云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最后他失败了,大家会说他顽固不化。其实这个人具备的特质是同一个,就是看准一个方向不放弃,但为什么大家会给予两极分化的评价呢?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根据最后结果的好坏来倒推,给相关特质添加或好或坏的标签。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就读过很多逻辑学方面的书,虽然我是个女生,但是我的逻辑推理能力比一般男生还要强,因此当他们在论述观点时,如果中间有逻辑跳跃,我很容易就能辨析出来。很多人在自我认识上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性或不连贯性,由此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人生信念和观点。因此,当我帮他们把这些抓取出来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就是我极度理性这个特质适合的应用场景。

看到这里,如果你认为极度理性是我最大的优点,那你就陷入了片面观察事物的误区。我教授的认知突破课程,在很多时候会要求我去处理人们崩溃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我依然理性地去做分析,那就无法解决问题。人陷入情绪时是完全听不进理性分析的,这时的极度理性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在这种场景下,我要应用的是我极度感性的那一面。我要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共情和同理他们,有时候甚至要陪他们一起哭。在另一些情况下,有的人会拉不下面子去表露恐惧或自卑,这时我也得用感性的一面去感知他背后的想法和情绪到底是什么,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此才能帮助他突破自己的局限。

所以,我们无须直接给自己的特质贴上一个优点或缺点的标签,而可以对其做个中性的描述。比如,不用“坚持不懈”或“顽固不化”这样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而只是把这个特质描述为“遇到事情不容易放弃”,然后去思考这样一个特质在什么情况下会给你带来好的结果,在什么情况下会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特质的优势,避开那些容易造成不好结果的场景和应用对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扬长避短。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人,他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他说他最大的缺点是经常借钱给别人,还经常会遇到别人借钱不还的情形,他因此感到很痛苦。我们又聊了他的优点,他一开始说自己的优点是勤劳、刻苦、踏实、能干,但是挖掘到后面就发现,他最大的优点是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会拒绝别人请他帮忙的需求,而他也因此积累下一些对他事业相当有帮助的人脉。

我帮他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梳理。他有一个显著特质,就是不太会拒绝别人的求助。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帮助别人有哪几种情况。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金钱方面帮助别人,比如借钱给别人;另一种是在人脉上帮助别人,比如给别人介绍相关的人或者人脉;还有一种是在事情上帮助别人,比如对接相关资源,推动事情的发展,给出建议等。我们可以看到,那位房地产开发商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当他把这个特质应用在金钱方面后,他会感到很痛苦,因为很多时候别人借钱不还。但是在对人和对事的应用场景上,他的这个特质却带来了很好的回报,让他拥有广大的人脉,生意越做越好。因此,他以后需要做的就是不在金钱方面应用这个显著特质,而在人和事方面继续应用这个显著特质,如此就能扬长避短了。

那位房地产开发商听了觉得特别有道理,因为他有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设,而无法不去借钱给别人,所以他以前会比较极端地把别人借钱不还归结于别人的品格问题,从不在自身上找问题。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后,他发现在这方面,他对自己品格的定义过于古板了。他可以成为只帮助别人对接人和事而不借钱,但依然能被定义为善良的、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你对自己的显著特质和应用场景做深度分析后,你甚至有可能纠正自己的信念体。而当你能从这些有束缚性的信念中解脱出来后,你在为人处世上可能会变得更灵活,选择也会更多。

当你分析出自己的显著特质后,就可以根据与其相关的应用场景来分析自己适合做哪个领域的工作。

上文的这位房地产开发商,如果他将不拒绝别人的特质应用在和钱相关的方面,比如借贷,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出现极高的坏账率,甚至可能因此破产。但是他若将其应用在房地产领域,比如通过帮助别人而拿到价格低廉的土地,他就能在事业上大展宏图。

如果你对手中的两份工作犹豫不定,不妨分析一下你的显著特质更适合哪份工作,答案就会很清楚了。我当年拒绝了风险投资方面的工作机会,就是因为考虑到我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太愿意天天去社交,而风险投资的入门工作则需要大量的社交,那我就会做得很勉强和痛苦,大概率会做不好,还不如不去。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我适合讲自我认知的课程?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显著的特质:我是一个极度理性但又极度感性的人,在自我认知领域如能恰当地应用这两个特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可以很理性地帮助别人分析问题,而当别人产生情绪时,我又能感性地疏导他的情绪。

另外,我还有两个配套能力:一是洞察力,能够透过表面的一些现象抓到背后的核心要点,从而有助于深度剖析;二是对于问题的拆分能力。我很善于把一个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这也是我以前做产品经理或首席运营官这类职位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把自己的显著特质、能力与岗位做到较好匹配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能够结合显著特质和能力,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这里,我们要再进一步给能力做一个精准定义。

我们找出来的很多显著特质其实也包括和工作相关的能力。比如:

我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信任的人。

我是一个沟通能力很强的人。

我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但是,这些句子都不是对你能力的精准定义。一般人对于自己能力的定义其实是非常笼统的,比如很多人会说自己是一个沟通能力比较强的人,却不去区分自己是在什么场景下、面对什么对象时才具备厉害的沟通能力。这样笼统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就容易犯应用不当的错误,就像上文中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自己显著特质的不当应用。因此,我们需要用切分法来对能力进行更精准的定义。

举例来说,很多人会认为我是一个沟通能力很强的人,但是坦诚地说,我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展现出很强的沟通能力:

情形一:一对一的深度咨询,而且咨询的话题需要和自我认知或个人的认知盲点及误区相关。

情形二:一对多的讲课,话题也必须是我有所涉猎的。

情形三:一对多的演讲,但是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

很多人认为我的沟通能力体现在我随机应变的能力上,但是其实只有在涉及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时,我才能随机应变。遇到大型社交场合,比如鸡尾酒会,我就不太知道该如何回应。所以我的很多朋友会注意到,在社交类饭局上,我通常都不太说话,只是默默地做一个倾听者。这就是对能力的应用场景和应用对象的分析。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