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底层恐惧的来源是我对自己的不宽恕。
当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底层恐惧就是不可动摇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这个结构就不再牢固了。
6.如何拆除这个结构?(这里只是拆除了,后续还需要持续练习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拆除这个结构很容易。半杯水,你可以当它是空的,你也可以当它是满的。
我在两个世界里都不是很强,但我也可以以平常人的心态去享受两个世界各自的美好。
漫威的电影经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既然不是能力最突出的那一批人,那么就开开心心地做个普通人,让有能力的人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没有必要用一个自己完全达不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天花板要有清晰认知,是我一直在教别人的,但是我却灯下黑,看不到自己也犯了一样的错。
写完上面这句话,我觉得我可以默默地把“自己还没能做到”这一句去掉,因为意识到了就是做到了,做到了就没必要继续批判自己了。
结论
六个深度追问,让我可以发现自己内在的一个不合理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追问法的魅力。
切分法案例:别人不接纳我怎么办?
上面我用了六个追问找到了我底层恐惧的一个基础结构: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从而害怕失败,进而追求独特感来避免失败。这背后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接纳。是否还有其他我不接纳的地方呢?让我用切分法来继续分析一下。
首先,我需要定义一下这个不接纳,看看它包括了哪些东西。(这是切分法的第一步:厘清定义。)
不接纳包括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他人对自己的不接纳。我用追问法分析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所以下面我需要看一下他人对我的不接纳。
我是否也恐惧他人的不接纳?
自我批判当然也包括了对他人不接纳的恐惧。
这部分可以用切分法来给定义做进一步的细化,或者说,给我会恐惧的“他人”做一个定义和分类。
“他人”可以分为我认识的人和我不认识的人。如果是我不认识的人,他是否接纳我其实和我没什么关系。因此,我恐惧的“他人”应该是我认识的人。我认识的人里包括了我在意的人和我不在意的人。我不在意的人不接纳我,我也不会介意,所以我恐惧的是我在意的那些人。
在我在意的人里肯定也会有一部分人接纳我。那一部分不接纳我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的行为有误解,或是没有接收到充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充分的沟通也许可以让他们接纳我,那么唯一不接纳我的就是经过沟通仍不接纳我的人。(这里其实是做了一个相关性的检验,看一下不同的人群和我这个命题之间的相关性。排除不相关的,从而把原先庞大的人群缩小到极其细分的人群,这样你需要处理的对象就少了很多,负担也小了很多,同时也能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有效缓解情绪体的方法,因为很多时候情绪体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把太多东西打包在一起去看待,从而非常容易产生情绪。切分法则能排除不相关的事物,从而让情绪的起因减少许多。)
对于别人的不接纳,你有几种解决方法: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别人,要么去找其他接纳你的人,要么不在意别人对你的不接纳。
每种解决方法的效果不同,有效期也不同,但都能在当下消除对他人不接纳自己的恐惧。
这么一切分,把不相干的人去掉,好像原来很恐惧的东西就变得很小了,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对自我的不接纳除了介意他人的看法,还有一点就是来自“我不够好”这个信念。
那么切分一下,我们就需要定义“好”是什么。
“好”有世俗的“好”和内在的“好”,或者说外界定义的“好”和我自己觉得的“好”。对于一个渴望活出自我的人来说,有些外界定义的“好”是不合理的,所以就可以把这个“不合理”的选项排除掉。(合理性是一种逻辑判断,但其前提是有判断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判断的标准是我的内在价值观和对理想自我的定义。)
我在意的是自己有能力去体会内心世界的圆满安详。也就是说,无论外人看起来多么糟糕,我自己心里觉得好就行了。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自我安慰。自我安慰是明知道不好,却刻意地自我催眠说好。自我圆满是没有觉得好或者不好,因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即便我一定要拘泥于好和不好,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定义而不是他人的定义来判断。我自己定义的好是内在的平静,而这个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获得的。
很多人追求钱、权、影响力、别人的认可,其实那是为了获得内心的良好感受。如果你具备了自我觉察和调节情绪的能力,那么无论外在怎么变化,你早就已经在终点了。所以这个答案就很有意思,我越是追求世俗的好就越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世俗的那些好我并不一定具备。但如果我去增加对我内在平静的感知力,我反而直接达到了很多追求世俗那些好的人的终极目标。这是因为企图通过金钱、婚姻、影响力等获取快乐的方式都是间接的,一个人拥有直接得到快乐的能力,是可以“立地成佛”的。(这里其实验证的是一个论点的真实性——不依赖金钱等外物,一个人能否拥有直接得到快乐的能力。)
在一个全球绝大部分人都能吃饱的年代,其实谁都能活得很好。即便吃不饱,也没有人能剥夺你感知快乐的能力,除了你自己。钱、权、影响力等很可能都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工具而已。
除了找到直接获得快乐的方法,我还可以分析一下我不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是来自没有独特性,我还可以通过改变对于“独特性”的解读来达到目的。(这里是对厘清定义的另一个应用,用了重塑自己的信念,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法对于打破信念体相当有用。)
独特性可以怎么重新定义呢?
生命有很多面向,当你永远比较同一面向时,你和别人都是相同的;当你学会比较不同面向时,你和每个人都不一样。从整体性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只看一处,那么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那就只能通过比较来做区分了。
比如说,一个人去过20个国家,一个人去过60个国家,如果以国家数量为标准,后者胜出。但是第一个人去的国家都是很少有人去过的,如果以稀缺性为标准,那么前者胜出。
如果你再将性格、兴趣、工作、家庭、价值观等因素考虑进去,那么每个人都很独特。你是一个外向的人,去过20个国家,喜欢在每一个国家长时间待着。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去过20个国家,但我只看主要景点和博物馆。这两种情况就各有各的独特性。
从数学上来说,参数一多,排列组合的结果就会以几何级数增长。世界上有70多亿人,从数学角度看,每个人轻轻松松就具有独特性。
一个事实就是,看的视角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所谓独特性,调整一个视角就有了,根本不需要刻意追求。
我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我的视角太单一了。
想到这里,我感受了很久,发现我的底层恐惧消失了,我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