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图片 > 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被操纵的傀儡(第1页)

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被操纵的傀儡(第1页)

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被操纵的傀儡

如果从极度的诚实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傀儡,并没有真正地活出自我。我也不能幸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以下三方面的操纵:情绪、记忆和错误的信念。在它们的操控下,我们的真实自我被埋没在海平面之下,露出来的只是一座被涂上不一样颜色的冰山。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有路怒症,每次有人超他的车,他就会很不开心,甚至会做出追尾的举动。如果你只看到他开车时的样子,会认为他是一个情绪暴躁的人。可是他其实是个开朗大方、特别容易让人接近的人,文化素养也很高。但是遇到别人超车,他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是因为他的情绪完全控制了他,好像跟他成了一体。这就是情绪体的体现。

同样,我的老师曾经辅导过一位中年妇女:她年轻时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从此对新的亲密关系失去了兴趣,陷入了对故去爱人的狂热追忆之中,直到参加了家庭排序的心理治疗后她才解开了对过去回忆的心结。这就是一个人可以被自己记忆掌控的案例。

有一位身高1。5米的女孩,认为只有自己身高达到1。6米以上才会被人喜欢,因此陷入了极度的自卑和苦恼,即便有男生向她表达爱意,她也认为别人只是同情她。在这个案例中,女孩对自己的错误信念牢牢攫取了她的心,让她再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

在上述几个案例里,每个人都在特定情况下分别被激烈的情绪、难忘的记忆和错误的信念控制,好像这些情绪、记忆和信念反而成为自己身体和思想的主人,所以我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情绪体、记忆体和信念体,合称为“认知限制三兄弟”,来代表它们掌控了我们心智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被“认知限制三兄弟”操纵时,就很难认识到真实自我的需求,或者活出真实的自我了。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关于这三种认知限制的描述吧。

情绪体(惯性情绪模式)

春秋时期,宋国大将华元在迎战郑国的前一晚分羊肉汤给众位将士,唯独忘了自己的车夫,车夫怀恨在心。第二天,华元在打仗时,车夫却驾车载着华元往郑军那里走,结果宋国大将就这么被郑军俘获了。

这名车夫就是典型的被情绪体操控的对象,从而背上了不忠不义的罪名。

当你发火时,你的身体就充满了愤怒的情绪,成为愤怒的情绪体,当你担忧、害怕、激动、欣喜时也一样。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有多少次我们会后悔自己在冲动之下做出的行为或是决定,这些所谓的冲动就是我们由情绪支配导致的。这里的情绪不分好坏,即便是看起来正向的情绪也可能令人做出一些冲动的举动。当年因为爱而盲目追星,导致父亲被迫跳海的杨丽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怎么了解自己的情绪体呢?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最容易表达的是什么情绪?我最不擅长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你最容易表达的情绪通常也是你最常出现的情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情绪也最容易操控你。很多人在这时会更关注负面情绪,因为大家都知道负面情绪容易给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正向的情绪同样也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好不容易抽中了车牌,兴冲冲地离开家就去车管所办理执照,却忘记检查房门是否关好,结果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盗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负向的情绪容易让人变得更加谨慎,而正向的情绪则更容易让人麻痹大意。

而你最不擅长表达的情绪也有可能操纵你。比如,有的人即便自己做错了,还是不愿意表达对他人的歉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通过找借口等方式来逃避,反而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而这些行为,其实是为了逃避表达自己不善于流露的情绪。

要做到不被情绪体操控,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提升。

情绪察觉:观察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识别某种情绪的出现。

情绪调控: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它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程度表现出来。

情绪感知:能够通过细微的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欲望和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在这方面比较高阶的能力,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共情能力”。

情绪处理:处理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

前面两类都和自我认知相关,后面两类则是和他人认知相关。在现实中,很多人在操作前三个方面时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人是无法识别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有的人是能识别但无法表达,还有的人是能够表达但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如果人体是一台计算机,有的人是内在的CPU(中央处理器)无法处理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识别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有的人是把情绪感受存储在RAM(内存)里,但是无法调动它们显示在显示屏上,因此展现不出情绪;还有的人能够处理信息,也能够将其显示在显示屏上,但只能显示一个黑屏或者是白屏(极度的情绪),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会让外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即便是能够感受不同情绪,甚至能够将其充分表达出来的人,也很容易在情绪的主导下失控,或者陷入低迷的情绪无法走出来。

因此,在“摆脱你的情绪体(破圈法则一)”里,我会把这四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分享给大家。

记忆体(惯性经验模式)

巴菲特在其著名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TheSuper-iraham-and-Doddsville)中举过这样的案例:

请各位假想一场全国性的抛硬币大赛。让我们假定,全美国的2。25亿人,在明天早晨起床时都掷一枚硬币,并猜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猜对者将从猜错者的手中赢得1美元,而猜错者则被淘汰。

每天都会有猜错者遭到淘汰,奖金则不断地累积。经过10个早晨的10次投掷之后,全美国大约有22万人会连续10次猜对抛硬币的结果,每人所赢得的资金有1000多美元。

现在,这群人可能会开始炫耀自己的战绩,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即使他们仍能保持谦虚,但在鸡尾酒会中,他们偶尔会用这个故事来吸引异性的注意,并炫耀他们对抛硬币的奇特洞察力。

游戏继续进行,再经过10天,大约会有215人连续20次猜对抛硬币的结果,并且每个人赢得大约100万美元的奖金。输家总共付出2。25亿美元,赢家则得到2。25亿美元。

这时候,这群赢家会完全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中——他们可能开始著书立说:“我如何每天早晨工作30秒,并在20天之内将1美元变成100万美元。”更糟的是,他们可能会在全国各地办培训班,宣传如何有效地抛硬币。

对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会反驳说:“如果你认为这是巧合,该如何解释我们这215个人的成绩呢?”

但是,某些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指出一个事实——假如让2。25亿只猩猩参加这场比赛,结果可能也是一样的——会有215只猩猩连续赢20次。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我们对于过往事件的解读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我们甚至可能会扭曲因果关系,从而形成错误的结论,并把这种错误的结论记在脑海里。当新的情况出现时,我们就会调动这些记忆来重复验证自己,就好像那些开班教授如何有效地抛硬币的人一样,每一次讲课都是对过往记忆的进一步强化。慢慢地,这些记忆变成了我们经验的一部分,让我们习惯于在特定的外在刺激下调动同样的记忆来寻找处理事情的方法,很多人就习惯于从过往的经验中寻找答案。如果我们对当下的情形不加分辨地按照固定模式去做时,我们就会受到记忆体的操控,从而可能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