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男生明明很喜欢一个女生,却不停地说那个女生的坏话,最终失去了那个女生对他的好感。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变质缘于对自我需求的不诚实。这种不诚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二是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不表达出来,或用其他需求去代替。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归结到别人身上。比如,有的人会对父母说:“我无法拥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你们以前不让我谈恋爱。”而家长可能对小孩说:“你成绩不好让我很难受。”在这两种情况里,第一种是我们期望通过将错误归结到他人身上,而不直接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希望通过让对方内疚来改变对方。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这样的举动既会对另一方造成负面影响,也无助于我们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或增进双方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指出,在学习平衡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过程中,一个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他人的奴隶”——认为自己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到低优先级。
第二个阶段是“自己的皇帝”——此时,我们优先考虑自己,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个阶段是“平衡的生活”——我们会了解到,对别人负责不应该是我们的义务,我们的义务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情绪负责,但我们也不能通过伤害别人或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这几个阶段,我们的自我认知不一样,因此在别人指责我们时,我们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当有人和你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时,如果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就会责怪自己。如果我们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就会习惯性地指责别人。当我们处在第三个阶段时,我们会有以下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们能够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之所以伤心,是因为我不希望被你认为是自私的,这其实是我特别在乎你的看法的体现。另一种是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会采用这么激烈的表达方式,肯定是因为你的愤怒和难过吧,这可能说明你对我有一定的期望值。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比怪罪自己、指责别人更容易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方式都要求我们能够分析出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或是能够去感同身受地分析出别人的需求。当你把自己的需求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避免用情绪去绑架别人,强迫别人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从而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需要拘泥于责备自己或者别人。
举例来说,下属迟到了,你很生气,对他说:“这么重要的会议,你居然迟到了,太让我失望了。”
这句话没有表明你真实的内在需求,可能你的需求是:这种重要的会议,下属应该比我更早到会议室,把一切安排妥当,而不是我来了以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安排。我之所以对你有这种期待,是因为你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靠谱准时的人,会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帮助上级解决问题。
当你能够说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后,你的员工就知道下次该如何改正了。同时,你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甚至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来满足你的期待。比如,与其让无关的下属来处理这些事情,不如找一个助理专门处理相关事务。当你有更多的选择去解决当下的问题时,就不容易产生情绪了,如此你和别人的关系就会相对融洽很多。
表达清楚自己诉求的另一个好处是让对方更可能给你你想要的,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表达不清楚,怎么能指望对方给你呢?
但是,把自己想要的表达清楚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你遵从**ART原则,在沟通中提出针对某一具体事物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的期望值到底在哪里。
所谓**ART原则是指——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我们可能会经常从老板那里听到“我希望你能更加自信”,这就是一种不明确的需求表达——什么样的表现在老板看来才能算自信,是抬头挺胸地走路、大声说话,还是以更加坚定的语气聊天?你可以和对方沟通一下自信的具体表现,这样你才能知道怎么改进。猜测是容易出错的。
2.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比如,你希望老公可以经常回家吃饭,那么需要沟通清楚什么样的频率算“经常”。你可能觉得“经常”是每周一次,而你老公则觉得每个月一次就已经很频繁了,因为他需要出差。不沟通清楚,大家的期待可能就不一样,从而导致后续出现更多纠纷。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有人在潜意识里期望自己可以一夜暴富,所以沉迷于买彩票、赌博等,但是会编出一些类似于小赌怡情的借口来欺骗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的需求做诚实的披露,然后才会有机会去修正它。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Relevant)。有些时候,我们的需求可能会被情绪绑架,从而制造出没有相关性的目标。比如,因为可能会有外国客人来访而老板期望前台要会英文,那么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如果老板因为看到公司其他人员学历比较高,就要求前台需要具备硕士学历,而其实前台并不需要这样的学历就能完成工作,那么这个目标的相关性就比较弱了。
5.目标需要具备明确的截止日期(Time-bound)。有时候我们的内在需求是有时效性的,比如,母亲希望孩子在考试前不要玩游戏,但是如果不明确说出来,那么孩子可能没法理解母亲的这种要求,以为考试前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游戏。
即便有了**ART原则,很多人依然不习惯清晰地和别人沟通自身需求。
在亲密关系里,有些女生不会主动告知男生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而是特别希望男生能猜出自己的需求。如果男生猜不到,她就会觉得对方不理解她。抛开导致这些女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外在影响和内在信念,这也可能是她们对自己的需求并不了解的一种体现。也许她想要的,并不是对方能够猜到具体哪件事情,而是找到灵魂伴侣的独特感,或是被人完全理解的温馨感,从而不那么孤独。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更能够直接解决长期问题的方法,不是要求对方成为读心术的大师,而是去深度挖掘自己的孤独感,或是探究自己对于温馨感和独特性的需求来源于哪里,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满足。这样才不至于因把内在匮乏带入到亲密关系中而引发更多的纠纷和不快。
换句话说,你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会讲一下有助于消除内在匮乏感的方法。
对于自己情绪的诚实
有情绪时,能够去深究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是一种诚实。有情绪时,不把情绪作为不处理问题的借口,也是一种诚实。
我们会在“认知破圈三步骤”和“摆脱你的情绪体(破圈法则一)”里对第一种诚实做更多的分析,这里不再多说。
经历过极度痛苦和负面情绪的人很容易出现把情绪作为不处理问题的借口的情况。我当年抑郁时,也有一阵子对自己的情绪不诚实。我迟迟没有从抑郁中恢复过来,背后有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走出来,我没有勇气走出来。
因为沉迷于负面情绪的时间长了,这种负面情绪就变成了一种舒适区,抑郁成为我不用做任何事情,也不用管任何事情的最好借口。通常周围的人也很难戳穿这种借口,因为他们担心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更需要对自己诚实,狠下心来把自己推出舒适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情绪成为你的替罪羊。我当时就强迫自己回到了可能会诱发抑郁情绪的场景里,去逐步提升自己对那些场景的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弱化负面情绪,最终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极度的诚实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认知突破的三个步骤和三个原则背后的驱动力。没有它,一个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因为如果你做不到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那么对这些虚假的现象进行再多分析,得出来的依然会是不靠谱的结论。
极度的诚实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只有对自己持续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不断地做到自我认知的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