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破圈效应 > 序言 从失败走向成功关键在于看清这三种阻碍(第2页)

序言 从失败走向成功关键在于看清这三种阻碍(第2页)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融资不利是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不是,融资不利只是个结果。

我继续追问他:“是什么造成了融资不利?”

他回答说:“因为商业模式不被投资人看好。”

我认为这并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商业模式一开始不被投资人看好,后来做出来的公司也有很多,比如拼多多。

我再继续挖掘才发现,他每次创业的动机,都是听信了某个亲戚、熟人或者朋友说的有个很赚钱的机会,希望他加入一起干,但他自己并没有做深入的调研去思考这个机会到底是否适合他,他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资源去真正地做好这件事。

这就是他认知上一个很明显的“习惯性模式”——不去验证信息真伪,不考虑新机会和自我的匹配程度,盲信他人。这个认知模式导致他创业失败的概率很大。

人具备充分合理化一切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愿意,他可以想出很多听起来很合理的理由去掩盖让他痛苦的深层问题。这种行为在发生连续性失误的情况下更为常见,由此也就有了这个人最初告诉我的、导致他创业失败的七个完全不同的原因。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深度挖掘自我失败的真相:因为我长得不好看,所以一直找不到对象;因为我学历不够高,所以找不到工作。从统计学角度看,50%的人外貌低于平均水平,难道全世界有35亿人都是一辈子单身?中国绝大多数人没上过大学,难道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工作吗?

这些都是借口。人往往会下意识地渴望躲避痛苦和艰辛,因此需要外界推动,才能剖析出失败的真实原因。

很多媒体喜欢总结失败原因,但这些结论的准确性,其实是建立在每个个体数据的准确性上。这样的失败归因通常更注重数据分析方法论的严谨性,而不会花大量时间调研创业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上述两种阻碍,因而容易出现结论偏差。而外界所谓的失败经验分享,表面的结论居多,我们听听就好。

举个例子,“没有合适的团队”在一些研究里被认为是导致公司失败的重大原因。

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团队的信任基础不稳定,团队成员的观点不一样,团队成员的判断不一致,团队成员的融资理念不同,等等。

再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很多纠纷是缘于团队成员行事风格、决策风格的不同。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喜欢立即行动的人,我是一个喜欢仔细规划的人,我们俩一起做事肯定就会有摩擦。天长日久,这些摩擦就会慢慢地从观点和风格上的不一致,上升到“这个人有问题”,最后就变成严重针对个体的纠纷。

虽然很多团队的纠纷是缘于成员风格上的不同,但是更多深层次的隐患其实可能在创业之前就被埋下了。一般人在找创业合伙人或组建核心团队时会谈梦想、创业方向,确定大家对这个事感兴趣,却往往不会聊创业的三观。

所谓创业的三观,第一个是金钱观。商业合作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因此金钱观是否匹配,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在后续利益分配上会起多大的纠纷。当公司融了一大笔钱后,可能A更在意的是团队:我们融了一笔新钱,我们要给兄弟们改善生活,提高工资。而B更在意的是长远的结果,所以会希望大家继续以原来较低的工资工作,把钱全部投入到业务的增长中。这两种金钱观可能就会引发明显的冲突。

第二个是事业观。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有的人则不愿意为事业牺牲其他东西,这两种人在一起就容易起冲突。有的人喜欢小而美的事业,有的人中意大而全的事业,那么公司在发生转型,比如从生产小而美的产品变为生产规模化的产品时,就会失去一些事业观不一样的人。

第三个是世界观,指的是你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

有的人觉得外界是极度凶险或者充满了尔虞我诈的竞争,因此他的处世方式也容易充斥着浓浓的不信任感。有的人觉得还是好人更多,因此处世方式可能会更乐观或者充满希望。

理解彼此的世界观后,双方会更容易理解对方处理事情的出发点,避免无端的猜忌。

从上面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的真实原因远比失败的表象要复杂得多。但是,通常很多底层原因都会回归到自我认知所包含的概念上,包括个人风格和价值观。

所以,其实还有第三种阻碍,致使人们无法从失败中获得有用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人们自带的滤镜。

一种常见的滤镜是光环效应,它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有时最初印象就决定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总体看法,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举个例子,有人看到我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就觉得我说出来的话肯定有道理,这就是名校的光环效应。有的人会觉得,只要是某某专家说的肯定就有道理,这就是名人的光环效应。

还有的人是反感“光环”的,一看你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就觉得你肯定特别高冷,不容易接近,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

因此,即便信息是准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偏好,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因此,通过研究失败,你最终发掘的是对于自我的了解,对自己了解得越多,从失败中汲取到的教训可能就越多。

基于这三种常见的阻碍,我在讲授失败时,并不会请经历失败的人来分享,也不会自己去研究各种关于失败的案例,而是把一帮有过惨痛失败经验的人聚到一块儿,让他们成为彼此的镜子,看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偏见、误差和收集信息的滤镜,看一下自己在创业、职场和人际关系中有哪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会导致自己重复踏入表面看上去可能不一样、实质上是一样的坑。这些方法论最后被总结成了“什么是认知破圈”的内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