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不假思索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同样,如果没有语感,到了中学,老师又会这样讲解这条语法规则:动词不定式的否定形式是notto,而不是tonot或者don’t。
更为惊奇的是,我和林克说了几次下面的句子:
Thankyme。谢谢你帮我。
I’mslate。很抱歉迟到了。
之后林克自己说出了:
Mom,efhousework?
妈妈,做家务能付我钱吗?
林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for后面的动词要加ing!
同样,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直接讲解这条语法规则,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在fainst等介词后面,动词要用动名词形式。孩子们肯定会问: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动名词?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了。
家长可能会说:我们英语没你好,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其实,我和林克说英语的机会并不多,三年级时稍微多些,四年级时就很少了,林克还是以听为主。
在初学英语阶段,如果没有充分地进行听、说、阅读训练,就迫不及待地转入语法教学,那么,几百条语法规则学完了,看似很系统,但都是一条条死的知识,没有变成语感,没有变成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一时的考试,时间一长就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也会渐渐地淹没在老师们讲解这些抽象理论的唾沫星之中。
学英语就好比学游泳,语法好比游泳理论,对于没有下过水的人来说,游泳理论抽象难学、枯燥乏味,而且用处不大。同样,对于语言实践不够丰富的初学者,直接学习语法的用处也不大,反而会起反作用。而且,有一些人甚至不需要游泳理论,自己在水里“扑腾”几次,自然就会游泳了。同样,只要多实践,语法也能达到“无师自通”。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游泳是“游”出来的,不是教练“讲”出来的;同样,语言是“说”出来的,不是老师通过语法“讲”出来的。
赞同语法教学者会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不可能获得像学习母语那样的学习环境,难以形成深厚的语感。但目前的情状是:我们给孩子们以充分的机会去听说、去培养语感了吗?完全没有。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还情有可原,因为那个时候英语学习材料非常匮乏,甚至没有录音机,没有机会听说,只能从语法入手。而现在的孩子,有丰富的视听材料,但我们还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在孩子们还没有进行大量的听、说之前,就开始灌输语法知识,尤其是课外培训班,更是以讲解语法、要求背单词为己任,而小学生流行学《新概念英语》,更是把这种脱离语感的语法学习推到了极致。
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一说英语,一写英语,都是语法错误,不是忘了加这个,就是忘了加那个,怎么能不加强语法学习呢?其实,孩子说错、写错的原因,并不是欠缺语法知识,而是正确的形式听得不够、说得不够。哪怕你加强语法学习,把孩子犯了语法错误的地方纠正数遍,下次他可能还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当我第一次听林克说出IfI…,andIwill…(如果我……的话,我就……)这样错误的句子时(在这个句子中,and是多余的),我纠正了近十遍,可她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我在想:这个错误如此顽固,一定有其原因。我终于找到了:来自母语的干扰。汉语里,我们会说“如果我……的话,那么我就……”。林克把中文里的“那么”,迁移到英语句子里,用and来表达。但是,真正的根源还是正确的形式“听”得不够。如果林克有机会反反复复地听“IfI…,I’ll…”这种正确的形式,这个错误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所以,当家长听到孩子说错、写错英语句子时,不必担心,更不用因此要他们恶补语法,而是要让孩子多接触正确的形式,“量”到了一定程度,功到自然成。如果一味地替孩子“纠正”语法错误,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受到挫折,变得不敢开口。
我本人并不完全反对语法教学。为了弥补语言环境上的制约,可以在形成相当程度的语感后,在“适当时机”进行适量的语言规律的点拨。但是,语法教学一定要遵守“适时适量,少而精”的原则,不能进行“满堂灌”。
那么,小学阶段算不算“适当时机”呢?我的观点是:小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学语法,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感,而且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无法理解抽象的语法理论。小学阶段正是让孩子们进行大流量的听、说、阅读训练的好时机,在此过程中,随着语感的逐渐建立,说出的正确句子越多,掌握的语法知识就越丰富。当孩子们到初、高中阶段,老师要讲语法规则时,就能做到语法“一点就通”,完全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如果我们不走这条科学之路,那么,哪怕我们小学学一遍语法、初中学一遍语法、高中再来学一遍语法,还是永远无法真正掌握。
培养语感,是不是很难实现呢?小学生课业负担那么重,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培养英语语感?其实,我们可以把浪费在背单词、学语法上的时间用来练习听、说、阅读。而且,培养语感最重要的部分——听英语,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家长们可利用孩子吃水果、洗漱、去学校的路上等机会,播放适合的听力材料。如果小学阶段不做好这些基础工作,那么到中学阶段,孩子们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死抠语法上,还永远学不好英语。
最后,我想和家长们重温一下一则关于蜈蚣的寓言故事:
一天,青蛙见了蜈蚣,心里很纳闷:我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有上百条腿,它是如何行走的?
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你有上百条腿,你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接着再动哪条腿的呢?”
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哪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不动了。
这则寓言故事对英语学习的启发是:走路对于蜈蚣来说,原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一定要从理论上弄清楚是如何走的,蜈蚣反而不会走路了;语言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如果要刻意从理论上纠缠一个句子里有什么语法规则,你就一定学不好英语。
林克妈妈提示
1.语法存在于句子中,只要说对了句子,就掌握了语法;
2.有了深厚的语感,语法就会一点即通;
3.说错或写错句子,不是因为缺乏语法知识,而是正确的形式听得不够、说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