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必须先于语法
一个6岁的中国孩子,到美国仅一年,什么句子都会说了,她靠的是什么?是听和说,没有人给她讲解语法知识。当然,我们身在国内,不可能有那样的语言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朝“听说领先”、先培养好语感这个方向去努力。
不久前,无意中看到某热门网站上一位英语老师在传授学语法的诀窍——“顺口溜牢记语法”,大家看看,这样的“诀窍”是否行得通。
这个帖子后面有一些家长跟帖表示赞赏,并期待这位老师编出更多的“顺口溜”。
后来,我又在网上发现,有很多老师是通过这种方法讲授语法的(包括著名培训机构的优秀老师),有的甚至还制作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
如果孩子们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孩子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想想顺口溜里是怎么说的,然后再进行拆分组合。如此学语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那么,应该怎样“学”语法呢?我们先看看目前比较普遍的教法:老师先说出一条语法规则,举一两个例子,然后再让学生模仿造句。这种被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语法教学法现在仍在流行。这种方法错在哪里?我们就拿孩子学自行车做比喻吧。
一种方式是:给孩子一辆自行车,让他自己上去“摸爬滚打”,跌倒了爬起来再上,孩子在一次次的感性接触中渐渐掌握了平衡的规律,家长可以在旁边偶尔对他进行点拨。用不了多久,孩子也许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而且,一旦拥有这种技能,将终生难忘。
另一种方式是:教练在黑板上讲解骑车要领,列出一条条规则(就像老师先列出语法规则),苦口婆心地讲解如何保持平衡等,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然后教练上车示范几次(就像老师按照给出的语法规则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孩子按照教练刚才讲的条条框框,爬上车试几次(就像让孩子按照老师讲的语法规则自己造句),如何骑自行车这一课就算结束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谁都能明白哪种是学骑自行车的正确方式,但到了英语学习上,大家采取的为什么又都是第二种呢?
一个6岁的中国孩子,到美国仅一年,什么句子都会说了,包括各种时态、从句和被动语态等,她靠的是什么?是听和说,没有人给她讲解语法知识。当然,我们身在国内,不可能有那样的语言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朝“听说领先”、先培养好语感这个方向去努力。
语法的获得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过程。孩子在大量的听、说、阅读过程中,对语法规则有一定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在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语言感性认识(语感)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帮助孩子将感性、具体的材料上升为理性、抽象的语法规则,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充分开展听、说训练带来的缺陷。
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在I’m…、Youare…、Sheis…这样的句子中出现将am、is、are张冠李戴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听多了、说多了,既顺耳又顺口。同样的原因,谁也不会将Idon’t…说成Idoesn’t,但是,很多孩子会说出Shedon’t这样语法错误的句子。我女儿也是如此,而且屡教不改,其原因是Idon’t听得多、说得多,Shedoesn’t听得少、说得少。
如果让孩子们多听、多说,在实践中培养好“语感”,那么语法还用花那么多时间去学吗?反过来,没有进行适当的听说训练,厚厚的一本语法书,要让孩子把一条条规则都去死记硬背,就像刚才用第二种方式学自行车那样去学,那是永远学不好的。
在林克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同她玩过类似字谜这样的游戏,就是我说出一句英文,她来猜是什么词。比如:
It’spartofyourfacethatyouseewith。
(eye)
你脸的一部分,你用它来看。
(眼睛)
It’spartofyourbodythatyousiton。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