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学英语——记一堂有趣的英语课
当孩子不爱开口说英语时,有的家长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孩子性格内向导致的,而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就听之任之,错过了让他们开口说英语的黄金时期;也有的家长将之归咎为“说”的机会太少,于是“逼迫”孩子开口说、多说,结果反而使孩子对说英语产生了恐惧。
林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但她在用英语交流上却不“内向”,甚至可以说是“外向”的。相比起来,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外向,但一旦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就变得“内向”起来。很多家长就是为这一点而苦恼。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这和我为她在家里创造的自由、快乐学英语的氛围分不开。2008年9月份,我还在女儿就读的学校里为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策划了几堂有趣的英语课。在这几堂课上,孩子们前后表现的强烈反差就印证了我的这个推断。
我简单地记录下了第一堂课的情况,请家长们跟随课堂记录,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班里,他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参与这次课堂活动的一共有10个孩子,分别来自不同的班级。老师是一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19岁美国留学生,由我在课前替他备好课,教学内容是“在泡泡枪中学英语”。
上课前,我和家长们事先说好,不要给孩子带零食。因此,孩子们放学后来到这里上课时,大多已经饥肠辘辘了。
于是,上课一开始,外教就拿出两盒薯片,先用中文问:“谁想吃薯片?”饿着肚子的孩子们个个高兴地大叫:“我要吃!我要吃!”
这时,外教突然改成用英语问:
Doyouotatochips?你们想吃薯片吗?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开口。过了一会儿,班里有两个胆子大些的孩子怯生生地举起了手,轻轻地说道:“Yes。”
但是薯片不能这么轻易就到手,我们事先商量好,必须说出下面这个完整的句子,才能得到薯片:MayIhavesomepotatochips?
孩子们不愿意开口,又是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这时,我用起了激将法,用英语说了几遍上面的句子,每次都顺利地拿到了薯片。大家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美味的薯片,只能是口水往肚子里咽,同时摆出一副“宁死不说”的样子。
不过,上面这一幕我在备课时就已经想到了: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家长又坐在后面旁听,还要求孩子们用平时不说的“外”语进行表达,他们内心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
这时,如果老师或家长一味地“逼迫”孩子用英语表达,胆小的孩子可能会被逼出眼泪,胆子大些的孩子即使说了英语,也可能会由此引发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结果也是得不偿失的。
课上到这里,说明薯片的吸引力还不够大,不足以让孩子克服内心的紧张情绪和用“外”语表达的心理障碍。于是,我们把薯片先放在一边,开始进行下面的游戏。
外教拿出一把泡泡枪,打出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泡泡。泡泡飘到了课桌上,飘到了孩子们头上。大家兴奋地开始抓泡泡,课堂气氛走出刚才的沉重,一下子活跃起来。外教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
Doyoulaywiththebubblegun?你们想玩泡泡枪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叫道:Yes。
外教又要求大家说出下面完整的句子,才可以得到玩泡泡枪的机会:
MayIplaywiththebubblegun?我可以玩泡泡枪吗?
结果,五六个孩子一起跑上讲台,围着外教,争先恐后地说:
MayIplaywiththebubblegun?
其他孩子也先后跑到讲台抢泡泡枪玩。最后,只有一个小女生坐在座位上很是迟疑。我走过去,在她耳边说了几句鼓励的话,拉着她的手走到讲台,领着她一起说:MayIplaywiththebubblegun?
显然,“泡泡枪”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薯片”的吸引力。孩子们可以不“吃”,但不能不“玩”,这也说明了“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被充分释放,开始“忘乎所以”,无所顾忌,冲破了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克服了害怕说错英语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