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个原则:要有爱、要有耐心、要学会说不
最近几年,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你是大学老师,辅导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
问题大了。老实讲,几乎所有网上发布的那种家长被娃气得手足无措、不着四六的事情都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
有句话叫作“不学习父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
至少对于我来说,在辅导某些作业的时候,是真的会控制不住大声吼娃(谢天谢地,我还没有失控到揍孩子)。
这不仅是因为我的情绪需要宣泄,而且这种吼叫往往是有效的。一吼,娃就老实了;一吼,娃就会做了。所以,吼叫从不得已而为之的失控逐渐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它不仅让我感觉到宣泄和疏解,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看到我和我孩子的状态,忍不住对我说:“老储,你的孩子缺乏自信,而且你和你孩子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的孩子在回答非常简单的题目时,也要先小心翼翼地观察你的脸色。他犹豫不决、缺乏自信,他畏惧你。”
老实讲,我非常幸运,因为我在刚刚开始习惯用吼叫管理孩子的时候就得到了专业人士的提醒。他让我意识到,做家长的我正在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因为爱而吼孩子,但吼着吼着往往忘记了爱,甚至把吼本身当作爱。更糟糕的是,由于人类有一种习惯成自然的适应性,因此吼多了,孩子也就皮了,而要再有效果就必须更大声地去吼,最后形成一个不断加码的恶性循环。如果说,惩罚孩子甚至伤害孩子有时候是教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损伤,那么到了最后,这种损伤可能就成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甚至被当作教育本身。
在这里,我只能把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首先要有爱。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你“上头”的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一点,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希望孩子好,是因为你爱孩子。那么你就要问问自己,你的失控是否有助于你实现这两个目的。
很多父母发脾气,发着发着就是成了自己的发泄,甚至成了对孩子的怨恨。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初心。
你爱他,对吗?
你希望他好,对吗?
当你发现你的很多脾气只是为了自己发泄,而对他的学习和进步并没有多少帮助的时候,你发脾气又何必呢?
你发脾气,究竟是为你还是为他呢?
恰恰是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才需要更好地控制自己。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吼娃”通常是低效的,即便有所效果,那也为未来的厌学埋下了种子。
很多小学成绩不错的孩子,之所以在初中、高中落后,就是因为从小在父母的高压下被逼着学习。学习对他来说,是被胁迫的、痛苦的,所以一旦进入青少年阶段,父母的强制手段开始失效,孩子就表现出极度的厌学。很多人经常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有的时候,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你第一下跑得不够快,而是你的激励机制错了,你跑步的错误姿势决定了你在中途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