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少年春风醉 > 李商隐(第2页)

李商隐(第2页)

令狐楚不但是朝廷高官,同时也是著名文学家,尤善四六骈文。令狐楚的骈文、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当时号称“文坛三绝”。

在洛阳,李商隐凭借《才论》和《圣论》两篇文章,在文坛崭露头角,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厚爱。

《唐才子传》中说:“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

就是说,令狐楚老师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将其招至门下,亲自辅导他写作骈文,对李商隐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全额奖学金,连生活费都给发,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令狐楚对李商隐如此厚爱,一方面确实是爱惜人才,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一点私心。当时,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即将参加科举考试,但令狐绹这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长期位居年级倒数第一,别说一本,考大专都费劲。令狐楚有意安排李商隐跟儿子一起学习,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希望好生带差生,一帮一,一对红。

果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霸的影响和帮助下,短短一年时间,学渣令狐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年级倒数第一很快提高到了倒数第二。

令狐楚十分欣慰,拉着李商隐的手说:“小李啊,这段时间辅导绹绹辛苦你了,考试的时候,也多帮帮他,争取你们两个一起高中。”

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年),李商隐信心满满,带着令狐绹一起,进京参加科考。

考试前,李商隐担心令狐绹紧张,还不住鼓励他:“别怕,绹绹,先做简单的,不会的也别空着,能答多少算多少,我教你的选择题口诀一定要记牢啊,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选择B,参差不齐就选D,同长为A,同短为C,以抄为主,以蒙为辅,蒙抄结合,一定及格。”

令狐绹说:“好。”

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令狐绹,进士及第;李商隐,名落孙山。

什么情况?没搞错吧?

试卷不允许复查,没关系,这纯属意外。李商隐毫不气馁,令狐绹这样的学渣都能考上,我怎么可能考不上呢?大不了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李商隐连续考了四次,连续落榜了四次。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唐代的科举考试不是糊名制的,阅卷老师拿过卷子一看,这谁呀,字迹潦草,文不对题,狗屁不通,正要扔进纸篓,再一看考生姓名——令狐绹,这不是令狐大人家的公子吗,王老师你再给好好看看,其实文章写得还是蛮不错的,我觉得。

请客送礼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寒门子弟如果没有人关照,想要凭借科举改变命运,比登天还难。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出身决定命运,阶层固化日益严重,底层平民很难出人头地。

对此,群众意见很大。武则天时期,为了彰显公平正义,曾经试行过密封考生姓名的做法,但遇到了巨大阻力,官员集体反对。没办法,最后又恢复了实名制。

直到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科举考试初次实行“糊名考校”法,先把考生姓名、籍贯等内容糊起来,决定录取后再拆封。

后来,发现这样也不行,因为有些考官会与考生事先约定,在试卷上做记号,有的考官还通过辨认字体来确定考生。

于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大宋专设誊录院,每次由专人将考生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根本无从辨认字体,从那以后,考场营私舞弊现象才得到遏制。

说远了,我们接着说李商隐。

连续失利之后,李商隐终于悟出了屡试不第的根本原因,写信给已经做了弘文馆校书郎的令狐绹抱怨:“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困不动。”你事业顺畅,官越做越大,可我这么多年还是原地不动,没有一点变化,看在你我多年同窗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好不好?

令狐绹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就让他父亲令狐楚跟自己的老朋友、当时负责高招录取工作的高锴打了个招呼。

这一打招呼就立竿见影,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八三七年),二十四岁的李商隐第五次应试,顺利上榜。

关于令狐楚利用职务之便为李商隐科举打招呼这件事,《唐才子传》中有明确记载:“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

一个早已没落的基层官员子弟,与朝廷重臣、文学大家令狐楚非亲非故,却在学业上、生活上得到他多年的悉心关照和栽培,这简直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李商隐专门给令狐楚写下《谢书》一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所有人都知道,李商隐是令狐楚的学生,受令狐一家的恩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本来,凭借令狐楚在官场的地位,接下来,进士及第的李商隐应该是平步青云,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