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少年春风醉 > 李贺(第1页)

李贺(第1页)

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抑郁苦闷死得早

?

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洛阳宜阳县一个叫昌谷的小山村里迎来了两位大人物,一个是都官员外郎韩愈,一个是殿中侍御史皇甫湜。

这两位都是大唐文坛的显赫人物,特别是韩愈,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谓名满天下。

二人身着官服,骑高头大马,带着一众随从,浩浩****来到村口。

村里人哪里见过这阵势,都跑出来围观。远处一个体形纤瘦、通眉长爪、长相奇特的年轻人也跟着凑了过来。

韩愈勒紧缰绳,问这个年轻人:“小伙子,跟你打听个人,你们村有个叫李贺的吗?”

年轻人仰起头,两条眉毛紧蹙在一起,一脸茫然道:“有什么事吗?我就是李贺。”

李贺,字长吉,别看其貌不扬,却不是一般人。他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据说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的远房亲戚,虽然并没有因此沾到什么光,但李贺在村里一直以皇室宗亲自居,跟三国时卖草鞋的刘备一样,不管走到哪儿,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把出身挂在嘴上,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的父亲早年曾做过县令,病故后家境逐渐败落,以致穷困潦倒。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家里有钱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四表叔五表舅们三天两头来串亲戚,让李贺不胜其烦,当时还跟邻居抱怨:“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也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有的都不相认,可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现在可好,全没影了,为什么?李贺说:“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

没钱必须勤奋斗,人丑就要多读书。骨瘦如柴、相貌丑陋的李贺自幼才思聪颖,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说:“李贺七岁能辞章。”尤其擅长“疾书”,就是写东西特别快,什么七步成诗,李贺一步都不用走,眉毛一蹙,提笔就是一首,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长大以后,李贺读书愈加刻苦,农活儿是不干的,平时除了看书,没事儿喜欢骑着毛驴出去采风,路上想到好的诗句就记纸上,放进随身背的锦囊里,回家立刻整理成诗,经常废寝忘食。母亲看儿子如此刻苦用功,心疼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肝呕出来才会停下来?吗?”

后来有个成语叫“呕心沥血”,其中“呕心”说的就是李贺;“沥血”则是指韩愈,因为他写过“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两句诗。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虽然地处偏僻乡村,但李贺的诗还是传到了京城。一首《雁门太守行》被长安和洛阳文坛疯狂分享,几乎刷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极具震撼力。

爱才如命的文坛大家韩愈看到这首诗后,不禁拍案叫绝,只是不认识作者,一打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青年,家就在洛阳。

韩愈说:“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当即决定跟自己的学生皇甫湜一起,亲自去探访这个少年天才。

见面不如闻名,史料记载,韩愈一行到时,“贺总角荷衣而出”,韩愈一瞧,李贺整个儿一非主流,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才子,不由在心里暗暗嘀咕:不会是抄袭或者有人代笔的吧?

毕竟这种事情是发生过的,韩愈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年少成名文采出众,就被传言有部分作品是父亲代笔;还有四川一个姓郭的文坛新秀,跟李贺一样其貌不扬,后来被发现居然抄袭别人。

所以,韩愈跟皇甫湜一商量,决定现场测试,说你就以我们今天来找你这件事为题,写首诗吧。

李贺慨然应允,提笔写下“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一行字后,凝神屏气,思忖片刻,一首洋洋洒洒的《高轩过》便一气呵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