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少年春风醉 > 刘禹锡(第1页)

刘禹锡(第1页)

刘禹锡

所谓陋室,其实是个小别墅

?

作为一个诗人,生活在唐代,可以说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大唐文化氛围浓郁,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欢诗,知识分子普遍受人尊敬,诗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比如李白,连个像样的学历都没有,就因为诗写得好,红遍天下,未经公务员考试,直接被破格任命为翰林待诏,陪王伴驾,尽享荣耀。后世的李荣浩曾为此羡慕感叹:“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

悲的是,大唐朝诗坛群星璀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史料记载,唐朝有名有姓的诗人多达两千五百三十六人,共创作诗歌五万余首,跟这么多诗坛大咖一起混,什么时候才能混出头?

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想在大唐诗歌界出人头地,必须剑走偏锋,创新发展,拿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

于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横空出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这首诗在朋友圈一经发出,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关注。点赞的同时,大家纷纷评论:郎情妾意,一语双关,可谓情诗佳作,“诗豪”要改走小清新路线了吗?

“诗王”白居易更是直言不讳,在下面留言:“老刘你这属于啥门派?为啥有一种南方民歌的感觉?”

刘禹锡扬扬得意,回复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叫‘竹枝词’,正是从巴蜀民歌中演化而来,初次尝试,请多指教,谢谢。”

有四川人接着问:“听说刘老师是东都洛阳人,怎么会对我们四川民歌这么熟悉呢?是来采过风吗?”

刘禹锡没有回复,心里想:“老子在你们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你知道吗?”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没错,跟刘备是一脉。

刘禹锡家族世代为官,作为一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官二代,刘禹锡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连中三元,尽显学霸风采。

参加工作后,刘禹锡最初担任太子校书一职,正九品。不久,又升迁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直至御史台正八品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事业上可谓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刘禹锡在御史台的同事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韩愈,一个叫柳宗元,三人志趣相投,过往甚密,下班后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吟诗聊八卦,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官场上更是波谲云诡,瞬息万变,这种潇洒自在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刘禹锡就被卷进了政治旋涡,并由此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贬谪生涯。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唐朝中期,朝廷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宦官专权。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经过唐肃宗、唐代宗两朝,宦官干政愈演愈烈,到了唐德宗晚年,连军权都落到了宦官手里。

二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自为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地方公然抗旨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和藩镇的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关系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八○五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伾二人在新皇帝的支持下,决定实行政治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意图打击宦官专权,解决藩镇割据,严惩贪污腐败,消除政治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史称“永贞革新”。

刘禹锡是坚定的改革派,很快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税制度改革工作。那段时间里,刘禹锡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诗也不写了,和柳宗元一道,作为朝廷改革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一心扑在工作上。

改革不可避免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仅持续了一百天就宣告失败,反对派发动了宫廷政变。唐顺宗遭到软禁,被迫禅位于太子,也就是唐宪宗,改革主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支持改革的官员都被贬到偏远落后地区任司马,而且特别注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就算遇到大赦天下,也不许回来。

所以,“永贞革新”也被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是刘禹锡的第一次被贬,地点是湖南朗州。在这里,刘禹锡度过了整整十年。

对于这次被贬,刘禹锡表现得十分豁达:“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荣辱沉浮,都是人生常态,又何必叹息,正好可以趁着远离政治中心的机会,专心写写诗。

司马,是一个没有什么具体工作的闲职。这期间,刘禹锡靠写诗打发时光,与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等频繁书信往来,《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那首著名的《秋词》,就是在朗州所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