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少年春风醉 > 王勃(第4页)

王勃(第4页)

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阎都督忍不住与在场众人一起拍案叫绝,连声赞叹。

此时,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在一旁悄悄把自己写的那篇文章揉成一个纸团,按照垃圾分类,扔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

少顷,一篇文辞华丽、震烁古今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王勃笔下,一气呵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文章有点长,但我还是建议,有时间的话,多读上几遍,仔细感受一下中国古代的骈文之美。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连续多年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与后来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一起,被后世誉为“骈文双壁”。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中,我们至今还在用的大量成语、名句和典故都出于此,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钟鸣鼎食,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水天一色,萍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命运多舛,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穷途之哭,无路请缨,潘江陆海等,可谓字字珠玑。

序文之后,是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此诗通过巧妙的时空转换,从双重维度吟咏滕王阁,笔意纵横,穷形尽相,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与《滕王阁序》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众人在赞叹之余,很快就有人发现,诗的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

这是王勃给大家出的填空题吗?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水自流,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独自流,众说纷纭。

问王勃,王勃笑而不语。

阎都督一看,立刻就明白了,人家为滕王阁写这么长一篇文章,自己还没给人钱呢,赶紧让人取来纹银千两奉上:“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王勃一面收钱一面说:“哎呀,这多不好意思,都督您太客气了。空一个字没别的意思,空者,空也,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一语点破,众人齐声称妙。此后,江湖上有人传言,王勃稿费惊人,一字千金。

其实,这一千两纹银,至少有九百两,是冲着诗前面的序给的。

很快,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江南传遍了全国。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冬,皇宫内的唐高宗手捧文章连看了好几遍,忍不住赞叹:“真乃罕世之才!当年因为一篇斗鸡文把他赶出京城,确实责罚太重了。来人,传旨将王勃召回京城,入朝见驾。”

太监吞吞吐吐地说:“启禀陛下,这个王勃,恐怕,是来不了了。”

唐高宗问:“为啥?”

太监说:“因为,王勃,已经死了。”

那一年,王勃离开滕王阁,继续南下,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了交趾。父子相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已经淡泊功名的王勃有心留在父亲身边尽孝,父亲一听就急了:“糊涂!在这个十八线城市能有什么发展?我老了,无所谓了,你还年轻,来日方长啊,赶紧走,回长安,那里才是你该去的地方。”

王勃在交趾逗留了一段时间,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乘船返回。不料,途中遭遇海上风暴,王勃失足落水,就此葬身大海,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墓地现存越南北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噩耗传来,大唐文坛无不为之悲痛、惋惜。悲伤之情正如王勃那首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多年以后,如日中天的李白读到王勃的诗作,不由得暗自感叹:可惜此人英年早逝。如果他再多活几十年,这诗坛第一把交椅,只怕轮不到我老李去坐。

这正是:

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

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