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就好比少林与武当,双峰对峙,并称双绝。
唯一不同的是,唐诗是专属于文人的高雅艺术,宋词则属于通俗文学,而学术界素有“词为艳科”的说法。
特别是婉约派领军人物柳永自暴自弃、变雅为俗以来,词坛更弥漫着一股**靡之风。不单是柳永、李清照这些婉约派,就是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遣词造句也偶有低俗之语。
而姜夔就不一样了,虽然是个普通百姓,却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反俗为雅,下字运意,空灵含蓄,力求淳雅,即便写**,字里行间也是满满的正能量。其“清空、骚雅”的词风,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此,姜夔词自成一派,被奉为“雅词”的典范。
姜夔本人被后世尊为与辛弃疾并列的词坛领袖,浙西派词人甚至称姜夔为宋词第一作家。
姜夔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留给后人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其中包括十四首他自己创作的曲目,是南宋唯一以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总之一句话,相当牛。
既然评价这么高,那为什么感觉姜夔一生潦倒,穷得连个恋爱都谈不起,混得不怎么样呢?而且,好像也没有那么出名,我敢打赌,好多人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一定会读,会读的也未必能写出来那个字。
个人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宋词坛人才辈出,李煜、晏殊、晏几道、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群星闪耀,姜夔置身其中,其光芒难免被有所掩盖。
第二,姜夔差不多是宋代词坛唯一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不仅没做过官,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而其他词人,有的曾做过一国之君,比如李煜;有的是朝廷大员,比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陆游、辛弃疾;有的是官太太,比如李清照;最不济也当过副县级、正科级的基层干部,比如柳永、晏几道。
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之余搞创作,作品一发出来,下面一堆人点赞,纷纷转发分享,推荐阅读。这些优势都是作为平民百姓的姜夔所不具备的,客观上也影响了姜夔诗词的广泛传播。
第三,姜夔在词坛的崇高地位,更多是后人给予的。姜夔生前虽一度颇有声名,但并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就像河南的杜甫、荷兰的梵高,生前也是穷困潦倒,混得一塌糊涂,直到死后,才被人们认识到价值,被推到了一个高地。生前默默无闻的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的凡·高,如今一幅作品已经卖到了数千万美元。
只是,人都没了,做这些事,于当事者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
参考书目
1。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
2。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
3。
《唐才子传全译》,[元]辛文房原著,李立朴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二○○一年版。
4。
《本事诗》,[唐]孟启撰,董希平、程艳梅、王思静评注,北京:中华书局,二○一四年版。
5。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6。
《唐代文学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7。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二○一八年版。
8。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9。
《唐诗汇评》,陈伯海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