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你,万花丛中走过,我都懒得回头看。深情不深情?专一不专一?感动不感动?
我们衡量一份感情,不是看他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的。什么“取次花丛懒回顾”,元稹的生活作风究竟怎样,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年跟着白居易不学好,青楼可没少去。
妻子还在世的时候,元稹到成都出差,就跟当地著名才女,比他大十一岁的乐妓薛涛好上了,绯闻闹得满城风雨。
后来出任绍兴刺史,又跟红极一时的女歌星刘采春发生恋情。当时元稹与薛涛正处在热恋阶段,薛涛听说元稹移情别恋,备受打击,一气之下出家做了道士。
总之,元稹在生活作风方面一直不够自律,绯闻颇多。
肆
当然,元稹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推崇杜诗,对杜甫死后在诗坛的走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影响巨大,开一代诗风。
但是,一个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不能掩盖其生活方面的腐化堕落。元稹在男女关系上的滥情,严重影响了他的形象。特别是早年为了事业抛弃女友、攀附权贵这件事被人挖出来以后,对元稹伤害最大,许多人粉转黑,甚至有人称元稹是薄情寡义的“超级渣男”。
元稹很苦恼,这不光是名誉问题,而且还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了。据《旧唐书》记载,太和初年,吏部准备提拔元稹的时候,就有人反对说:“稹素无检操,人情不厌服。”直接对元稹的人品和生活作风提出质疑。
所以,如何挽回名誉,消除负面影响,就成了元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用强大的正能量,引导受众,改变舆情,用自己的特长,为自己正名。
元稹的特长就是写作,诗词文章样样精通,既然可以用诗营造出夫妻恩爱的假象,为什么不能将自己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这件事反转过来呢?
说干就干,元稹谢绝了一切娱乐活动,推掉了不少饭局,一下班就钻进书房里,熬了好几个晚上,把他跟莺莺的故事写成了小说,当时取名叫《传奇》,后来被称作《莺莺传》。
小说讲述一个叫张生的穷书生,与富家小姐崔莺莺相识、相知、相恋,又最终分手的爱情故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就是元稹自己,包括张生如何勾引莺莺、如何半夜翻墙幽会、红娘如何穿针引线、张生如何赴京赶考等细节,与元稹的经历完全相符,基本上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关键是后半部分,张生为什么始乱终弃?为什么又对莺莺变心了?
这才是要表达的重点,元稹借张生之口,为自己的行为做了如下辩解: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大概意思是说,莺莺长得实在太漂亮了,属于人间尤物,自古红颜祸水,商纣王、周幽王亡国,都是被美女害的。我这个人啊,德行不够,抵御不了美色的**,如果跟莺莺在一起,早晚得出事儿,所以我才忍痛割爱,跟她提出分手。
这番高论,怎么说呢,头一次听人把分手原因说得这么清新脱俗的。
更神奇的是,在小说里,大家听了张生的这番话后,皆为深叹,“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夸张生始乱终弃的做法是善于补过,是悬崖勒马,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说实话,我见过渣男,但从没见过这么理直气壮的渣男!
伍
这篇堪称奇葩的《莺莺传》完成以后,元稹立刻在自己的公众号“元来是你”上推出,不出所料,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阅读量不到一个小时就突破了10万+。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个不好说,反正评论区已经吵翻天了,说啥的都有。
有人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感到惋惜;有人为张生匪夷所思的辩解感到惊讶。
有人通过张生的恋爱经历学到了撩妹大法,制定了求爱的整套方案;有人在红娘的身上悟出了巨大的商机,勾画出了早期婚介所的框架。
更多的人对张生的行为义愤填膺,纷纷留言道: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张生的所作所为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让我们对负心汉这个名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也有人为张生撑腰站台,打气叫好:色字头上一把刀,张生悬崖勒马,急流勇退,勇气可嘉,大丈夫何患无妻,放弃美色,投身事业,当为我辈楷模!
这条留言的作者叫白居易。
大约五百年后,一个叫王实甫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动笔将元稹的《莺莺传》改编成了剧本,取名《西厢记》,对故事的结局做了颠覆性的修改,什么伟大事业,爱情才是至高无上的!剧中让张生与莺莺冲破外界阻力走到了一起,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推出后,在全国各大剧院巡回演出,好评如潮。
台下观众无不为这对青年男女的故事所感动,泪眼婆娑中,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记起,那个为了爱情不惜舍命的张生,原型竟然是当年薄情寡义的诗人元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