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一共有多少人诗人 > 高适(第1页)

高适(第1页)

高适

草根逆袭,布衣封侯,人生从中年开始

?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七四七年),隆冬时节,大雪纷飞。

河南睢阳城内,一座小酒馆里,两个中年男子觥筹交错,依依话别。

年轻点的叫高适,四十三岁,山东渤海人,从二十岁起就四处漂泊,一直没有正式工作,现在旅居睢阳,生活虽穷困潦倒,但文艺青年本色不改,每日醉心于诗歌创作,颇有文才。

年长些的叫董庭兰,五十二岁,跟高适一样,也是年轻时不好好学习,一直没能考取功名,一辈子就喜欢音乐,尤其擅长古琴,其原创音乐作品多次荣登大唐华语流行音乐榜,年轻时就组乐队四处走穴演出,并以此为生,在业内颇有名气,因为在家排行老大,朋友们都称呼他“董大”。

董大原本在长安吏部尚书府上做门客,隔三岔五为领导表演一场,工作倒也清闲,可不久前,由于吏部尚书犯了错被贬出京,董大也因此失业,眼看在长安混不下去了,便背着一把古琴,继续浪迹天涯,途经睢阳,特地与老友高适会面。

作为东道主,高适在睢阳饭店摆下酒宴,两个失意之人聚在一起,不免伤情感怀。特别是董大,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抱怨命运如何不公,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如今年过半百,仍一事无成,吧啦吧啦说个没完。

高适实在听不下去了,说:“老董你知足吧,好歹你现在也算是个名人,著名音乐家,走在街上谁不认识你?混得比我强多了,生活中谁还没点挫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打起精神来,看兄弟给你赋诗一首。”

随即,叫服务员取来笔墨纸砚,当场作诗一首,名为《别董大》: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读罢,深受鼓舞,一时兴起,抄起古琴道:“兄弟临别赠诗,为兄感激不尽,无以为报,且听我弹奏一曲。”

“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董庭兰一曲《大胡笳》,哀怨凄婉,**气回肠,酒店服务员、厨师几乎都被琴声吸引了过来,把包间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一曲奏罢,余音绕梁。安静了足有五秒,大家才回过神来,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年轻服务员拿着纸和笔怯生生地凑了过去。这种场面董大见多了,一看就知道是要签名的,于是大大方方接过纸笔,亲切地问道:“叫什么名字啊?多大了?给你写个岁月静好、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好不好?”

服务员说:“不是,董老师,我们前台要下班了,您二位看谁先把账给结一下吧,一共二百五十六,收您二百五可以吗?”

董老师说:“哦。”转头看高适,高适拿起笔,“刷刷刷”又写了一首诗: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反正我是没钱,这顿饭还是你请吧。

高适的祖父曾经做过安东都护,是唐朝六大都护之一,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显赫一时,可惜后来家境败落,到了高适这一代,家中已是一贫如洗。《新唐书》中称其“少落魄,不治生事”,《旧唐书》中说他“少家贫,以求丐自给”,意思是穷到靠乞讨为生。

高适人穷志不短,虽然从小学习成绩不好,但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负,《唐才子传》中说他“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意思是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混迹赌场,但诗写得好,声名远播。

家里人多次劝他,光诗写得好没用,你得按考试大纲复习,高适根本听不进去。

二十岁那年,高适赴长安应试,自视甚高,踌躇满志: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

自觉功名唾手可得,路上一直在纠结,到底是考清华还是考北大?没想到,最后连个大专都没考上。

高适没脸回家,便开始四处游**,其间又参加过几次考试,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后来干脆断了科举的念想,投笔从戎,到边疆部队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这个职位不属于公务员编制,是不需要学历的。

从那以后,高适对边塞军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了大量描写大漠边疆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戍边将士杀敌建功的诗,创作风格也随之陡变,笔力雄健,雄浑悲壮,粗犷豪放成为高适诗的主基调,如《塞上》《蓟门行五首》等。

三十五岁那年,高适写出了轰动文坛的边塞诗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