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若非一场意外,大唐诗坛一哥未必就是李白
唐高宗年间,午夜时分,长安城大雨倾盆。
醉仙楼内,王勃为好友阿杜举行的送别宴已近尾声,桌子上残羹剩菜一片狼藉。
服务员第四次进来倒茶:“您看还需要点什么吗?不要的话,我们厨师就下班了。”
早已酩酊大醉的两个年轻人根本不理会服务员的提醒,继续觥筹交错,互诉衷肠,依依惜别。
王勃说:“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天尽头。”
阿杜说:“大雨下疯了的长夜,沉睡的人们毫无知觉,突然恨透这个世界,因为要离别。”
王勃说:“没必要,你这样真没必要,不就去个四川吗,你就是到天涯海角,我们的感情,还是跟邻居一样亲密无间。”
王勃与阿杜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同学、好邻居,平时形影不离,关系好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上辈子的兄弟。
这次阿杜被分配到四川成都蜀州任县尉,相当于如今的县公安局局长,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蜀州与长安相隔千里,交通极为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再加上喝了点酒,午夜凄风冷雨的气氛一烘托,阿杜不由平添了几分感伤,几欲落泪。
王勃说:“哭啥嘛?咋跟个娘们儿一样?来,服务员,拿笔墨来。”当场为阿杜写下一首名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因为有宵禁制度,当晚,二人留宿醉仙楼。
两人聊到很晚才睡,临睡前,各自发了一条朋友圈,两人碰杯的自拍精心修图后,配的文字就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二人才从宿醉中醒来,一看昨晚发的那条朋友圈,竟收获了巨量的点赞和评论,而且那首诗还被疯狂分享,几乎刷屏。
特别是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受好评,成为当年毕业季同学分别时引用频率最高的金句。
原本就在大唐文坛颇有名气的王勃,因为这首诗,人气更是暴涨,成为当时诗坛最火的红人。
壹
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官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
现在六岁的孩子如果能熟练掌握一百以内加减法,再会背几首唐诗,那你就得夸他聪明。王勃就厉害了,据《新唐书》记载,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就已饱览六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可以说,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王勃已经将同龄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十六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考上了国家公务员。
这个“幽素科试”是个什么考试?简单说明一下。
一说科举考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考进士。其实,唐代科举最初设立的科目特别多,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幽素等多种。
许多科目属于不被重视的偏门,后来逐渐都废止了,只留下明经、进士两科。
其中,进士侧重诗赋,需要较高的文学才能,考试难度特别大,好多人一考就考一辈子;明经基本上是考死记硬背的东西,相对容易一些,是年轻人快速获得文凭的捷径,所以,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我们熟知的那些文坛巨匠,大多是进士出身,比如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陆游等。
在唐代,进士向来看不起明经。比如元稹,明经出身,后来虽官居要职,但还是经常因为学历不够硬而遭人歧视。
明经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什么幽素了,基本上就是个成人高教。
以王勃之才,本来要报考进士,但在朝中为官的父亲对他说:“别傻了孩子,还是去考个简单的吧,趁着我还在台上,早点给你安排一下。”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勃轻轻松松考中了幽素,立刻被吏部任命为朝散郎,从七品上,成为大唐王朝最年轻的副县级干部。
在当时,即便考中了进士,也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被安排职位,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还要等岗位空缺,许多人一等就是几年,比如韩愈,考中进士十年后才得到安排。
但王勃显然不同。
王勃幽素及第,未冠而仕,成为官场热议的话题。面对种种非议,王勃泰然自若,相信自己取得的成功与家庭没有任何关系。
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