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读后感 > 温庭筠(第1页)

温庭筠(第1页)

温庭筠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八五五年)三月,一年一度的进士科全国统一考试拉开了帷幕。

天下举子汇聚长安,人人面色凝重,就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

开考前二十分钟,在监考人员的引导下,考生有序进入考场,对号入座。

一位中年考生的出现,引起了监考人员的注意。

不是因为他年龄大,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满头白发的考生随处可见。

也不是因为长得丑,毕竟不是选秀。主要是因为,这位考生大家太熟悉了,这几十年来,年年应考,年年落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就是著名科举钉子户——温庭筠。

“把这个人的座位给我调换一下。”发卷前,主考官专门让人把温庭筠的座位换到自己眼皮底下。

我倒要看看,你这次还怎么作弊!

这些年来,温庭筠频繁参加科举考试。坊间传言,这人考试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专门充当枪手,替别人答题。

前几年,大唐曾发生过一起考试作文泄题案,当年的考生成绩被宣布作废,朝廷处理了一大批相关人员,轰动一时。

而那次考试的满分作文,据说就是温庭筠代写的。因为缺乏证据,当时没有追究温庭筠的责任,这次说什么也得盯紧了,敢有一点小动作,立即拿下,老账新账一起算。

被考官当作重点监控对象,温庭筠很生气,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只得匆匆答完自己的试卷,提前交卷离场。

主考官扬扬得意:傻眼了吧,再怎么高明的作弊手段也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

没想到,第二天,一条可怕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考试的时候,温庭筠居然给八个考生传了答案。

当天晚上,温庭筠还发了一条朋友圈:盯得太紧,我已尽力,没照顾到的兄弟们,对不住了。

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调监控反复回放,就是查不出问题出在哪儿。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失传已久的武林绝技“传音入密”又重现江湖了吗?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新唐书·温庭筠传》记录了这次作弊事件的始末:“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温庭筠既然这么有本事,为啥自己每次考试都落榜?为啥不好好求取功名,偏要替别人当枪手?

别提了,说起来都是泪。

温庭筠本是名门之后,祖上温彦博曾在唐初做过宰相。作为官N代,温庭筠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从参加乡试开始,温庭筠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北梦琐言》中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就是说每次参加考试,这货把手往袖子里一叉,闭着眼睛打好腹稿,然后提笔蘸墨,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每叉一次手,就写成一篇赋,叉八次,八篇不同韵律的小作文完成,交卷,走人。江湖人称“温八叉”。

在诗词创作上,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个人公众号“温柔似水”拥粉无数,随便一首诗都是爆款,发出去就是10万+。

既然这么牛,为什么一直没有考取功名?吃亏就吃亏在他的行为处事上。

温庭筠平素放浪酒色,恃才自傲,尤其喜欢讥讽权贵,从来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不知道无意间得罪了多少人。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二十七岁的温庭筠第一次进京赴考。

当时的温庭筠已是网络大V,诗词文才名满天下,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争相与之结交。温庭筠素来“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进京后,别的考生都抓紧最后时间埋头复习功课,温庭筠则终日与京城纨绔子弟混在一起,纵酒放浪,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其中,包括当朝宰相的儿子令狐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