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担任朝散郎后,被安排在唐高宗之子李贤的沛王府中做文秘工作。
其时,恰逢国家重点工程乾元殿竣工,王勃熬了几个通宵,赶写了一篇《乾元殿颂》,通过沛王李贤送到了唐高宗的手上:
…………
群臣列陛,奏萧相之遗模;天子临轩,采荀卿之故事。……
功推三祖,银绳勒东岱之威;业峻一人,金筴奉南山之寿。
…………
文章洋洋洒洒四千余字,气韵曼妙,辞藻华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唐高宗看完后龙颜大悦,一打听,作者是未及弱冠的十六岁少年王勃,不由大为惊叹:“奇才!真乃我大唐奇才!”
文章得到最高领导的肯定,王勃声名大振。至此,人们开始将王勃与当时的文坛名家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提并论,合称“初唐四杰”。
才华横溢,领导器重,再加上年龄上的优势,王勃的仕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他事业的上升期,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玩斗鸡,沛王李贤年仅十三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府里养了一大群斗鸡,没事儿就组队跟外面的鸡打比赛。
有一次,沛王李贤跟自己的兄弟英王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较上劲儿了,都说对方的鸡是垃圾,自己的鸡才是斗鸡中的“战斗鸡”,互相不服气,相约恶斗一场。
为了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二王斗鸡大赛加油助威,喜欢卖弄才学的王勃写了一篇战书《檄英王鸡》。
全文五百七十二字,骈四俪六,对仗工整,遣词华丽,虽是一篇戏谑之作,却写得文采飞扬: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朋友圈里许多人转发这篇文章,不巧唐高宗也看到了,一时龙颜大怒:二王斗鸡,玩物丧志,影响团结,身为下属,不但不好生规劝,还卖弄学问,写这种挑拨离间的无聊文章推波助澜,分明是个不务正业的歪才。
一怒之下,将王勃免职,逐出王府,并限期离开京城。
叁
官场凶险,世事难料,谁又能想到,一个年轻官员的大好前程,竟因为一篇文章毁于一旦。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王勃黯然离开长安,远赴四川成都蜀州,投奔好友阿杜。
他乡遇故知,二人久别重逢,阿杜惊喜万分,操着浓重的巴蜀口音说:“你咋过来喽?听说你娃在长安过得很安逸嘛。”
王勃长叹一声:“唉,别提了。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接着,王勃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告诉了阿杜,不住地长吁短叹,意志十分消沉。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组诗是《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王勃旅居四川期间所作,诗中凄凉寂寞、孤苦感伤的情怀,正是王勃当时灰暗心境的体现。
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吗?当然不行!
阿杜语重心长地开导王勃:“你不能随波浮沉,为了你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王勃听了连连点头:“哥,你说得太好了!”
王勃旅居四川三年,在好友阿杜的鼓励下,逐渐走出了阴霾。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二十一岁的王勃重返京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好几年没复习功课了,王勃此次应试名落孙山。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出面托关系,给他在河南虢州谋了个参军的职位,王勃总算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父亲说:“吸取教训,好好工作,千万别再给我惹麻烦了。”
王勃满口答应。然而,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多久,王勃就卷进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恶性杀人案件,不但连累了他的父亲,自己也差一点丧命。
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王勃家里来了个陌生人,自称曹达,是京城名医曹元的亲戚,也是王勃的粉丝,因为得罪了人,被仇家追杀,走投无路,想在王勃家躲上几天,等过了这阵风头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