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百度 > 苏轼(第2页)

苏轼(第2页)

苏轼一听就急了,不让吃肉,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当天回去,他在黄州日记中写道:“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我眼睛疼,又不是嘴巴疼,凭啥不让我吃肉?

照吃不误。

苏东坡一直跟别人说自己信仰佛教,平时佛珠手串不离手,也有几个大师朋友,没事儿喜欢跑到庙里,喝个茶,参个禅,打个坐,拜个佛,念个经。

据《东坡志林》记载:“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

和尚说:“饮酒吃肉,这是犯了大戒,吃肉了就不能诵经,漱口管什么用?”

苏东坡说:“惭愧,看来要那些高僧大德才可以。”

苏轼因言获罪,被贬异乡,换作旁人,多半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但苏轼不同,他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善于苦中作乐。

到了黄州,他发现,这个地方紧临长江,鱼和竹笋特别美味,十分欣喜,作《初到黄州》诗一首: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什么地位,什么金钱,什么名誉,除了吃喝,都是小事。

苏轼不光会做肉,做鱼也是一把好手,“在黄州,好自煮鱼”,“尝亲执鎗匕,煮鱼羹以设客”,亲自下厨烹饪。

他在《煮鱼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鱼的做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

味道咋样?“客未尝不称善”,“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客人吃了没有不夸好的,苏轼出品,风味独特,谁吃谁知道,不多说了。

一个真正的吃货,就是不光会吃,还会做;不光自己一个人吃,还要时不时请别人一起吃,对别人的邀请,更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你请我帮忙写个诗填个词,对不起,没时间。你要请我吃饭?好的,没问题。

没人请也没关系,看谁家做好吃的,咱主动点,自己去。

隔壁老刘家做米粉饼子,香气四溢,苏轼闻着了,一定会上门蹭饭,顺便再喝两杯,酒足饭饱之后,赋诗二首:

一杯连坐两髯棋,数片深红入座飞。

十分潋滟君休诉,且看桃花好面皮。

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这首诗没听过吧?酒后戏作,不值一提,比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有名。

但这首诗的题目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这可能是宋代诗词中,标题最长的一首,一共五十五个字——“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著水来否后数日余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二首”。

为了蹭人家顿饭,苏轼也是拼了。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五十八岁的苏东坡又被贬到了更偏远的广东惠州。

宋代的广东可不比现在,那是一个穷乡僻壤、全国最贫困的地区,食物极度匮乏,根本没有猪肉可吃,“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整个集市一天只杀一只羊,价钱贵得离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