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何以解忧,唯有青楼
?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一○五三年)冬,襄阳城内,大雪纷飞,万物肃杀。
这一天,城里所有的青楼妓馆都挂出了暂停营业的告示,很多人都在议论:这是怎么了?
其实,对于娱乐圈来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杰出代表、金牌词作者柳永先生今日出殡。
据《大宋娱乐周刊》报道,三天前,著名词人柳永在湖北襄阳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柳永客死异乡,身边既没有亲人,也没留下什么财物,可以说是身无分文,后事怎么办?
青楼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商量,说咱唱的歌都是柳老师给写的词,而且人家平时也没少照顾咱的生意,一辈子的钱都花在青楼了,如今人没了,咱可不能不管,情义无价,众筹募捐,说啥也得把柳老师的后事给办了。
欢场无情人有情,人间处处充满爱,襄阳城各大青楼的小姐姐们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并自发成立了“柳永治丧委员会”,硬是把柳永的后事办得排排场场、风风光光。
柳永出殡当日,襄阳各青楼妓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闭馆默哀,全城青楼的小姐姐们悉数到场。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描述当时的场景:“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不到,哀声震地。”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冒雪为柳永送行,场面颇为壮观。
而且,每年清明,青楼的小姐姐们都会结伴到坟前祭拜,逐渐成为行业惯例。
此事详见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布衣词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声望,死后受到整个行业的悼念和推崇?
壹
柳永,原名柳三变,因为在家排行老七,也有人叫他柳七。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柳宜原本是南唐李后主手下的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归顺大宋,因为是投降过来的人,所以被降级安排,当了一名县令。
作为一个“官二代”,柳永自幼聪颖好学,文采出众,尤其擅长诗词。在老家福建武夷山脚下的崇安,柳三变远近闻名,与哥哥柳三复、柳三接一起,并称“柳氏三绝”。
学而优则仕,到了十八岁,柳永主动跟家里提出,要进京赶考,家里对此当然是全力支持。
从福建崇安到河南开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柳永带足了银子,提前半年出发。
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长这么大第一次单独出远门,我得提醒你几句,到了大城市花花世界,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但千万不要沉迷,还是应该以事业为重啊!”
柳永一脸正气地说:“母亲,你放心吧,我对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不感兴趣,保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一○○二年),柳永离开家乡,带着亲人的期望和重托,赴京赶考。
北宋仁宗年间,国泰民安,经济富足,南方大城市娱乐业发达,酒肆客栈、勾栏瓦舍、青楼妓馆鳞次栉比,而且宋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宵禁制度的朝代,每到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一路上,柳永真是长了不少见识,果然见到了许多县里没有的东西。原来城里的月亮就是比家乡的圆,城里的小姐姐也比家乡的妹子好看,而且,她们都好有爱心,不嫌弃你丑,不要你负责,不要任何名分,不要你买礼物,只要每次给她两百元就陪你聊天,三百元就陪你喝酒唱歌弹琴跳舞……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在北宋的娱乐之都杭州,柳永彻底沦陷了,管他什么考试呢,先玩够了再说。
就这样,柳永以欢场为家,终日沉溺于青楼,乐不思蜀,居然放弃了东京汴梁的礼部考试。
没钱了就找父母要,今天说报了个一对一考前强化辅导班要交学费,明天说要买复习资料,后天又说要请监考老师吃饭,各种理由,一直跟家里连蒙带骗地要钱,大把银子都花在了青楼,在杭州逗留了足足两年时间。
贰
柳永太喜欢杭州了,想干脆在当地找个工作定居下来,毕竟一直骗家里钱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沉下心来,连续三天没有去青楼,在住所苦心创作了一首赞美杭州的诗词《望海潮》,准备以此为敲门砖,献给杭州知府,求得一个职位。
这是柳永早期诗词的巅峰之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