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一边是恩情,一边是亲情,真让我左右为难
?
晚唐时期,洛阳龙门香山,退休后的白居易与几个朋友一起喝酒,谈及大唐诗坛,人才匮乏,今非昔比,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气象,不禁唏嘘不已。
朋友说:“不过,最近出了个叫李商隐的,风头正劲,佳作频出,颇有领袖诗坛的气势,白老可曾听说?”
白居易说:“有所耳闻,只是不曾读过他的作品。”
那人当即拿出几份诗稿,请白居易过目:“您看看,写得确实不错。”
白居易放下酒杯,眯着眼睛一首首看,起初还不太经意,看着看着,表情逐渐凝重起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读着这些才华横溢的佳句,白居易不禁拍案叫绝:“太好了!李白、杜甫当年也不过如此,我大唐诗坛后继有人了!”
兴奋之下,白居易连喝了几杯酒,说了一句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话:“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是,我死后能托生成你的儿子就知足了。
论年龄,白居易比李商隐足足大四十岁;论地位,白居易是退休官员,公认的诗坛大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方面是喝多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李商隐诗歌的极度喜爱。在白居易心目中,李商隐就是晚唐诗坛的王者,无人能及。
没有人否认李商隐的才华,但是,整个文坛对李商隐的人品,评价极低。
《旧唐书》中说李商隐:“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旧唐书》中还说:“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唐才子传》中说:“忘家恩,放利偷合。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唐才子传》,所说的大概意思都是,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极差,一辈子被人看不起。简单说,就是一个小人。
这是继唐初宋之问之后,又一个因品行不端而被文坛讥讽嘲笑的诗人。
对此,李商隐表示很委屈:我跟宋之问那种人可不一样,我是有苦衷的,一边是恩情,一边是亲情,你让我怎么办?我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啊!
壹
李商隐,字义山,郑州荥阳人,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爷爷是前朝进士,父亲是当朝县令。李商隐则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大唐皇族后裔,虽然最终也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好歹也算是个“官二代”。
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官二代”。史料记载,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尤以古文见长,是当地有名的学霸。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李商隐九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道从此没落,生活陷入困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长子,李商隐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少年时期就“佣书贩舂”,就是白天替别人舂米,晚上给别人抄书,同时打两份工,拼命挣钱养家糊口。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从小胸怀大志的李商隐在伏案抄书的间隙,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默默对自己说:难道我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吗?蜗居在郑州这种小地方能有什么发展?
年轻人要想干一番事业,一定要去大城市,比如:洛阳。
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八二九年),李商隐全家搬到了东都洛阳。那一年,李商隐十六岁。
尽管洛阳的房价比家乡高出很多,交通也更拥堵,但大城市的社会资源和各种机会也更多。正是在这里,李商隐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从此改变了命运。
这个贵人就是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后来官至宰相的令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