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百度 > 韩愈(第1页)

韩愈(第1页)

韩愈

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新年伊始,长安城上空飘起漫天雪花,二十岁的韩愈跟现在的考生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进士科举考试成绩放榜。

依照大唐科举考试制度,进士考试之前,需要先经过县、府两级考试选拔,勤奋好学的韩愈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拿到进士科准考证,年底在长安第一次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第二年年初,就是发榜的日子。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了!

榜单公布,人群一阵**,韩愈挤在里面紧张地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韩愈落榜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三岁时父亲病故,韩愈便跟着大哥一家生活,十一岁那年,大哥也故去了,韩愈全靠嫂子抚养教育。

韩愈打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七岁属文,意语天出”,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兄嫂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说咱老韩家以后光宗耀祖全指望你了。

所以,这次意外落榜对韩愈打击很大,回家后垂头丧气,嫂子一看赶紧劝:“没事儿没事儿,胜败乃兵家常事,咱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第二年,韩愈再次落榜。

嫂子说:“没事儿没事儿,好事多磨,事不过三,咱接着复读,来年再考。”

第三年,韩愈又一次落榜。

复读生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你们知道吗?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连续三次落榜,谁能受得了?

第四年,韩愈心理崩溃,直接弃考了。

嫂子一看,这不前功尽弃嘛,苦口婆心开导他:“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百折不挠。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韩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头悬梁、锥刺股,又咬牙复读了一年。

第五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韩愈终于如愿,以第十三名进士及第。

这一年,韩愈二十五岁。

中了进士是不是就可以当官了?依照大唐规章制度,考中礼部的进士只是取得了从政资格,想当官还要再参加吏部考试,称“铨选”,程序跟考进士差不多,难度一点儿都不比考进士小。

韩愈毕竟是久经考场,毫不畏惧,发扬考进士精神,不负众望,一鼓作气,又是连续三年落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是不是韩愈学习不行啊,你看这一次一次的。

当时考试没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就是考语文、政治、历史,吏部考试韩愈选的是博学宏词科,其中,对仗工整、堆砌辞藻的骈文,是韩愈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所以考得确实不太好。

但三本录取分数线还是过了的,之所以屡战屡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外功夫没下够。

吏部选拔干部,你不能光傻乎乎盯着考试,你得做点考场外的工作,当时叫“干谒”,也就是请达官贵人、知名人士帮忙举荐。

韩愈父兄早亡,家又不在长安,无依无靠,经济上也不富裕,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差,所以,从考进士开始就一路坎坷。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长安仕途无望,老家又传来噩耗,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嫂子去世了。

长嫂如母,韩愈悲痛万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心灰意冷的韩愈离开长安,回老家河阳为长嫂守孝。

一路上,韩愈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回想自己在长安前前后后折腾了近十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心中不由泛起阵阵悲凉。

树挪死,人挪活,西京长安不行咱换个地方,去东都洛阳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毕竟是进士出身,在文坛又有些名气,很快,韩愈在洛阳幕府谋了个职位,即节度使推官兼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下,官员序列中最低一级,而且还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先干着,等有机会再转正那种。

每天干的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的繁杂俗事,又是个临时工,工资待遇低,进步空间小,从小胸怀大志的韩愈对这份工作十分厌倦,干了不到三年就跳槽了。

第二份工作在徐州,跟之前一样,仍是幕府节度使推官,但领导是个文学爱好者,叫张建封,十分欣赏韩愈的文才,对韩愈颇为关照。韩愈虽然是临时工,却得以享受与正式编制同等的待遇。

可韩愈在他手下干了没多久,又不想干了。因为这地方哪儿都好,就是劳动纪律特别严,“晨入夜归”,准时打卡,不许迟到,不许早退,工作时间不许私自外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