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百度 > 宋之问(第1页)

宋之问(第1页)

宋之问

也没干啥,就是给武则天写了首情诗

?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年),洛阳城一座宅院里,两个男人在一起喝酒。

年龄稍大一点的叫刘希夷,小一点的叫宋之问,两人不但是同班同学,同一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实在亲戚,舅甥关系,年龄小的是舅舅,大的是外甥。

这种情况在今天也并不少见,没办法,没地方说理去。

酒过三巡,年长的刘希夷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舅,我前两天刚写了一首诗,您给点评点评呗。”

宋之问放下手里的筷子,并不客气,随意地接过了那首诗。

在那一刻,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首诗,为刘希夷引来了杀身之祸,宋之问也因此卷入一桩扑朔迷离的“因诗杀人”案。

宋之问,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九岁进士及第后,就被招进文学馆,成为宫廷御用诗人。

虽说年龄比外甥还小几岁,但宋之问在诗坛的地位却非刘希夷可比,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与大诗人沈佺期合称“沈宋”。

今天我们说起沈佺期和宋之问,感觉并不是很出名,好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名字。其实,“沈宋”在当时诗坛的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因为他们写过多少首流行的诗,而是因为这两人对中国律诗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朝之前的诗歌被称作古体诗,在格律上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对仗、押韵也不讲究,这也是古体诗读起来没有唐诗那么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

宋之问和沈佺期,还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等人,身体力行,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言格律诗体制,并创造了七言律诗新体,明确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将唐诗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之问是公认的中国格律诗奠基人之一。可以说,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就是在宋之问手上定型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人将宋之问与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陈子昂等大咖并列,合称“仙宗十友”。

所以,宋之问在初唐诗坛并非浪得虚名,绝对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那天,宋之问漫不经心地接过外甥刘希夷递过来的诗稿,看着看着,表情逐渐凝重起来,看完,当时就被震住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格式作的七言古诗,名为《代悲白头翁》,从妙龄少女写到白发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全篇构思精巧,用词华美,抒情婉转,音韵和谐,特别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堪称神来之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