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说的话是否是客观正确的?
你以为的好是否是真的好?
你在做出判断时足够了解他吗?
你是否真的认为,他努力取悦你对他的成长更有帮助?
我相信大多数大侠还是有一定思想高度的,知道自己主要败于冲动——当然,能真心实意、坦坦****地说出“养儿防老”的朋友们,你们可以把书合上了,这样的人,就不要控制你自己,多喷几两血吧。
朝花夕拾真经
你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抓耳挠腮;你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两个小时;你看到孩子的作业写得七扭八歪;你看到孩子拿回家的卷子把头天晚上刚复习的题又重新错了一遍;你不让他干吗你转头他就伸手;看他吃个饭怎么就那么费劲……如果说刚才提的一些事情确实是我们跑偏了,那么这些事情当然是要好好引导孩子,但往往在屡次受阻后,爹妈格外受伤。
这时你需要修炼的是朝花夕拾真经。催动真气,带你的心灵回到三十年前,穿越回那个更加单纯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家长微信群。
倘若你还能记得那时的自己,那个不爱写作业、视吃饭为大敌、健忘、欠揍的孩子,那你大抵会让自己的脑袋迅速降温。幼崽就是幼崽啊,连虎狼都知道,何况人类乎?
去吧,去回忆回忆当年的诸般荣誉:打的人闯的祸,改的成绩涂的错,藏的卷子撕的书,谈的恋爱抽的烟。
谁还没点犯浑的时光呢?
当然,我相信有一大票亲爱的妈妈会说“我当年可没这么闹”。这样的妈妈们,我建议你们努力调动一下爸爸们的积极性,让他也朝花夕拾一把,并坦白从宽、据实交代,相信我,大概率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坚持“让孩子成为孩子”的信念,那么不妨试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朝花夕拾大法,有时颇有奇效。
反躬自省大法
一道简单的题说八遍;这些单词昨天刚背完今天跟没见过一样;你刚跟他说完的话,再问起来,一脸茫然;玩iPad一门儿灵,看会儿书要了他的命……于是我们仰天长啸:“我造了什么孽,生了这么个孩子!”
这时候,反躬自省大法可以帮你及时回血,也可以避免出现前期闹妖、后期打脸的悲剧。
发火一时爽,往往忘了“以身作则”的美德。这个世界有一种东西叫科学,你们所认为的他们的“傻”与“糊涂”,以及掰开揉碎八百遍也说不明白的状态,大半原因来自基因。承认这点有点难,成年人总有点要面子,而且孩子往往不会拿这一点来叫板,他不知道当年你一脑袋糨糊的糊涂样子——家里有嘴快的奶奶和姥姥除外——骂他傻就等于抽自己大嘴巴。
你觉得他脑子糊涂,那么请先正确评估自己的智商。
你恨他玩iPad不看书,你天天举着手机在那儿刷,又看过几本书?
你责怪他怎么肖邦的谱子弹得那么费劲,不如问问自己是不是只会吹口琴,还就会一首《苏珊娜》。
你觉得他跳舞不协调,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动作稍微复杂点就顺拐——我反正是这样的。
你抱怨他怎么就那么不爱学习时,请你打开窗户,真心高喊一句“我爱上班,上班使我快乐”。如果喊不出来,发现自己只有在发工资的时候才快乐,那就消停一会儿。
总之,反躬自省大法的最核心目的是看明白自己。一盆冷水浇下来,自然就少了那些虚妄带来的困扰——孩子也是。
每当你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的时候,我希望你自己先去和别的家长比一比。
聊以慰藉宝典
你觉得孩子应该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结果实操起来发现,孩子“举十反一”;你精心计划了一次诗和远方的旅行,发现孩子就爱撒尿和泥。
你苦口婆心,你细致安排,你自认为几乎没有做错过什么事,但就是换不来一个你想看到的结果。你想不通,你亚健康了,血压憋高了。那么,试试聊以慰藉宝典吧。
要知道,你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人类幼崽,所有设计好的系统规则都可能随时崩溃。你所认为的“应该”与“不应该”都是基于你自己一个成年人的认知设定,而非他们的。对象不一样,标准就同不了,若是强行要求,就显得很虚伪和不靠谱。明白了这一点,一切就都能想开了。想开了,气就顺了,伤就好了。
尤其是妈妈们,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呱呱坠地,由于生理原因,生育之艰辛是爸爸们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妈妈们,你们更要用宝典安慰自己:吃了那么多苦,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
相濡以沫心法
以上疗伤的功夫,都是要求自我修炼的,但还有一种很见效的功法。
夫妻共同抚养孩子,对方因为什么受伤、受了什么伤你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心法,非常有助于冷静头脑、舒缓情绪,对身体的好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