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
寒暑假结束后,许多孩子都难以收心。学习态度回不到原位,无论做作业还是复习功课,都是不催不做,做出来也是质量堪忧。
我想,作为父亲,有必要做一次开学动员,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什么手段逼都不如他自己自觉地学。
但是,动员做不好就成了威胁恫吓或者是说教,就很没必要了,既达不到效果,也破坏了团结,所以面对越来越大的孩子,这动员到底该怎么做,我有点困惑。
鉴于我的人生经历和见闻,唯恐稍不留神,动员的话就成了“你可得好好学啊!”的口头禅——这话虽然没问题,但总有种拿不出道理、只管下结论的流氓气质,而且在我小时候,这句话后面常常跟着“不然长大了要饭去!”,颇具恐吓效果。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这句口头禅家长们依然传承得很好,虽然鲜有“要饭去”的说法了,但也与时俱进地多了些更具体的。不是我耸人听闻,这句话在当代家长间见缝插针、张嘴就来的程度,堪比“你瞅瞅那谁家那小谁”。
10年前,《哈利·波特》出到最后一本。
那时我正在一个发行企业任职,主要负责原版图书进口。公司打算借着当年哈利·波特风靡一时的东风,推一批Scholastic(美国学乐出版社)出版的美版《哈利·波特7》原版,并为随后的收藏套装造势。公司营销部门打算搞得大一点儿,把卖场从门店挪到了大街上,还在全公司征集哈利·波特的扮演者。我当年脸上还没有这么多褶子,又是“哈迷”,而且发售日期当月某日正好是我的生日,营销部就盯上了我,直接找到部门领导,动员我支持营销活动。
我内心是很拒绝的,但我只能答应。
我这种“社恐”,本是最忌讳被别人盯着看,但当年却一腔热血,硬着头皮在人流密集的商业街上扮起了哈利·波特。如今我收藏了一支做工相当精美的斯莱特林的魔杖,但当年那一身衣服却相当山寨:我披着身麻袋一样的巫师袍,戴着副傻大的黑色圆框眼镜,手里捏着根小棍儿——那至多算是一根树枝——站在展板前不知如何是好。
营销同事说:“你不要光站着,走一走,挥挥魔杖、念念魔咒,搞一搞气氛嘛。”于是,我就只好僵硬地溜达,行走间不时挥一挥树枝,嘴里念念叨叨,像极了一个刚从医院跑出来的满世界游**的神经病,十分想自我施展“阿瓦达索命”。
我越不自在,嘴里就念得越快。一对父子路过,孩子停下来看我的时候,我正在用一嘴胡同口音高速连读“滑稽滑稽”“摄神取念”“阿尼玛格斯”这几句咒语——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猜“大猴儿峦”的意思,充分说明了北京土话吞音和“懒舌”之严重——我是绝对掌握这门技巧的人,所以孩子很吃惊:“爸爸,他说什么呢?”
父亲一只手放在孩子右耳,把他向自己拉近了些:“咱不听他胡说八道!”
我有点委屈:人家可是个正经巫师。
“爸爸,他为什么要胡说八道?”
“你想想,这么热的天,他穿成这个德行在大街上折腾,他能不胡说八道吗?”
孩子点了点头。我几乎热泪盈眶。
“爸爸,那他为什么要穿成这个德行折腾呢?”孩子的用词跟父亲高度统一。
“你看看人家,”这位父亲向我堆书的同事那边努了努嘴,“这都一个单位的,人家都能踏踏实实卖书,他就只能跟着转悠,然后胡说八道,为什么?”他像狄仁杰一样自信地分析我身上的惨案,并适时地向“元芳”发起“怎么看”的提问,没等“元芳”谈意见,他抢着说出案情,“他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啊!”
“元芳”沉默了。
“所以,爸爸为什么一直让你好好学习?你长大了没文化,就得像他,热出这么一身白毛汗。你可得好好学习啊!”
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的眼泪终于喷涌而出,伴随而出的是同事们的大鼻涕泡。
今年5月,我带着孩子去了趟扬州。下了火车,我们先去了瘦西湖游览。
天气很好,游人颇多,像我一样带孩子的也不少。随着人流走到几株晚樱前,一个姑娘向她身边的男士叹道:“呀,扬州还有樱花啊?樱花不是都在日本吗?”声音不小。
男士捋了捋因低头看花牌名字时调皮地从头上掉下来的一缕秀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我想他可能是对樱花在我国领土内已有相当长的种植历史比较了解,要对女朋友进行科普了。如果他的学识像他几乎崩开的衬衫里的肚腩一样广博,不妨一听。周围几个家长和孩子也纷纷做倾听状——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只听这位师傅说:“你吧,就是读书少。扬州早就有樱花了,日本人都是跟我们学的。咱们有句古诗里早就说过,樱花三月下扬州啊!”
围观群众嘴里有水的基本上都没存住,集中为瘦西湖的樱花灌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包括那位姑娘在内的成年人,大多懂得打人不打脸的道理,大家虽都一脸尴尬,眼神飘忽,嗓子也都突然犯了毛病,咳成一片——尤其是那位姑娘,脸色像练乾坤大挪移走火入魔一样,绿一下红一下,相当让人心疼——但人们都强行压下了翻涌的气血,咬着牙愣是都没张嘴,“呵呵”地转身要散。
但天真的孩子们打从皇帝穿新衣服时就有缺心眼儿的毛病,到如今都没个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