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育法:你马虎了
有一天晚上,我儿子拿出卷子让我签字,我看了看,数学:92分。
我儿子考试已有日子没见过满分了。这次他一共错了三道题,错处都比较别致。
他从一年级起,所有的考试就几乎都有这种错误,比如,四条连线他连三条,写着写着写串了行;再比如,干脆有一道题没看见。到了三年级,各方面都开始往更深的层次学,学习解题方法时就错在计算部分,写起大作文就忘个标点、少个空格。不分科目,文理兼顾,相当公平。
他一直挺会自省:我马虎了。
这话是从家里帮我们辛苦带孩子的老人那里学的。每次当着他们的面我跟我儿子一起修改考试错误时,总有慈祥的声音响起:“又马虎了吧,呵呵,呵呵。”
其实我对满分这个事情看得比较透,毕竟当年我也不是什么优秀的学生。我特别相信基因,所以也没有规定他一定要得几个满分,但是这种比较匪夷所思的错误,我接受不了。
因为这总让我想起我自己。
“马虎”这个词,坊间的来历可以说相当不科学。
据说宋代时京城有个画家,作画跟所有的艺术家一样,颇为意识流,随心所欲,想到哪儿画到哪儿,不了解他的人看了就很糊涂。有一次他画了一个老虎脑袋,正好有人上门来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很随性地在虎头下画了马的身子。求画的人问他:“您这画的是马还是虎?”他跟人家说:“马马虎虎!”来人一听,心说蒙谁呢,就没要这幅画。画家一瞅可惜了,便将画挂在自己家的门厅里。画家的大儿子见了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这乃虎也;小儿子问他,他又很随机地说此为马也。
没过多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看见远处奔跑着一匹四蹄腾空的骏“虎”,于是哥们儿激动地掏出弓来把它射死了,导致画家给人家马主人赔了不少钱。这还不算完,小儿子外出,远远看见一匹斑斓猛“马”,大花纹别提多好看了,于是冲过去按着马屁股就要往上骑,结果被“马”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烧了那幅画,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如果是现在,我们就不能过于批评画家,后世的毕加索也走了条没什么老百姓看得明白的路线,但不耽误他成为大师;虎头马身这种艺术形式也不能算是画家首创,狮身人面像一直是世界奇迹。
这个故事一看就很民间,山寨气息很浓厚,听起来也生硬——小时候,我奶奶经常用这种方法给我灌输真理。但这个故事我挺喜欢,因为它特别可取的就是,狠狠地扇了马虎一大嘴巴,清脆响亮。
打小我就会说我有马虎的毛病。自打有了自我评价这个概念,给自己挑毛病绝对少不了马虎这一条。“下学期我要改掉马虎的缺点”可能是我儿童时期写过的最多的口号,仅比“我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的次数少那么一点点而已。
这个毛病我一改就改了好多年——我绝不相信它在那个岁数比克制早恋更难,改不了是有绝对理由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做不到,其实你是不想做。
承认自己脑子笨或者品质有问题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不但自己难以接受,父母长辈也听不下去,于是亲子双方就必须志同道合地找到一种不触及灵魂而又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催生了不少掩耳盗铃式的教育法。挺微妙的。
“这道题到底得几?”
“得8。”
“怎么现在知道了?”
“又马虎了。”
“嗯!下次认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