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一念之间改变你的人生 > V 深入反躬自问(第2页)

V 深入反躬自问(第2页)

原有的答复:保罗伤了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

保罗不爱我的“证据”是: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3。他没跟我打招呼,继续埋头做他的事。

4。他不叫我的名字。

5。我请他倒垃圾,他却假装没听到我说的话。

6。我告诉他晚餐的时间,但他有时候没回来。

7。我们交谈时,他心不在焉,好像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请把上述每一个“事实证据”用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来审查,例如:

1。有时候他从我身边走过,一句话都不说,足以证明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呢?)请继续用4句问话反问并反向思考。

2。当我走进房间,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足以证明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表示他不爱我吗?请继续用4句问话来检测你的证据,然后反向思考。

请用这种方法测试整张清单,然后回到你原先的反问:“保罗伤了我的心,因为他不爱我。”—那是真的吗?

找出你的“事实证据”:

请在你这一生中(无论过去或现在),找出一位你认为不爱你的人,然后把你认为真正的证据全列在一张清单上。

现在,把你写的每项“事实证据”,逐一用4句问话反问并反向思考。

第3句反问: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因着这一反问,我们开始注意到内在的因果关系。你将看到当你相信那个想法时(你可以相信它),便会不由自主地涌现一股不安的感觉,那种干扰可以从轻微的不舒服,一直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于惊慌失措。因为从第一句反问,你可能已觉察出,那个想法对你而言不是真实的,而且也见识到谎言的威力。你的本性是真理,一旦与它对抗,你就会感到失落或焦虑,而焦虑从未像平安那样让我们觉得自在又自然。

4句问话进入我生命之后,我注意到“人们应该更有爱心”之类的想法经常勾起我的不安。我也注意到,这念头出现之前,我内心原是宁静的,既无压力,也没有不适的生理反应,这是未滋长任何故事之时的我。然后,在寂静觉知中,我开始看到“相信或执着那一念”所导致的种种感受。而且,在这片寂静里,我能清楚地觉察,如果我相信那个想法,就会导致不安和悲伤。接下来,会升起“我应该为此做点事情”的念头,再接下来,内疚之感,油然而生。

我完全不知如何让人们更有爱心,因为事实上连我都不知如何使自己更有爱心。当我自问“如果我相信人们应该更有爱心时,我会如何反应呢?”的时候,我看到我不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很明显的),脑海还会浮现种种影像:我往昔受到的虐待、人们曾经对我做过的可怕事件、我第一任丈夫对小孩和我的不友善举动,证明了那个观念真实不虚。顿时我飞入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那一刻的我,端着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内心却活在虚幻的过去里。我变成痛苦神话里的角色:一位受苦的女主角,坠入一个充满不义的世界,而我的应付方式则是活在一个焦虑的身躯里,透过恐惧的眼光,看着周遭一切,有如一个梦游者,陷入无止境的噩梦。治疗它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审查”。

我喜欢第三句反问,只要你坦诚地回答,只要你看到这念头造成的因果关系,所有的痛苦便会开始动摇。起初,你也许觉察不到,甚至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进步了,但是进步与否,不是你管得着的。只要持续做“转念作业”,它将继续把你带往内心深处。下回你处理过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可能你会哑然失笑,也可能感受不到任何压力,甚至能够“毫不理会”那个想法了。

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请不必勉强放下它。)

这句附带问话,通常紧跟在第三句反问的后面,因为它会彻底转变你的知觉。这随后接下去的附带一问,能让你加深意识到内在的因果关系。“我是否能找到放下那个想法的理由呢?是的,我能,因为在这想法浮现之前,我心里很宁静;它一出现,我感到全身紧绷,而且压力重重”。

最重要的是,明白反躬自问的目的是让你“注意”那个想法而已,而不是要你“放下”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认为我在要求你放下想法,请听好:我绝无此意!反躬自问不是为了“消灭”想法,而是通过自觉和无条件的自爱,领悟出对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种念头就会自动放你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的理由?

第二个附带问句是:“你是否能找到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想法的理由?”或许你会找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全都会引起焦虑,使你感到痛苦,没有一个会让你平安。除非你无意终止你的痛苦,则一切另当别论。倘若你找到一个好似有效的理由,不妨问你自己:“这理由会带来平安还是压力呢?持有那想法,会使我的生活更平静还是更焦虑呢?当我感到有压力或不感到压力时,哪一种会让我做起事来更有效率、更有爱心,又更清楚呢?(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压力都会造成无效率。)

第4句反问: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这是力道十足的一句问话。想象你正站在你写的那个人面前,而他没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或是他做了你认为不该做的事。现在,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花一两分钟想象:倘若没有这个念头,你会是怎样的人呢?你会过怎样不同的生活呢?请继续闭上眼睛,仅仅看着他,千万别让你的“故事”介入。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他有何感觉?你比较喜欢加上你的故事,还是放下你的故事呢?你觉得哪一个更友善呢?哪一个更平安呢?

大部分的人都会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认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这一句反问足以揭开你的“全新身份”,所以,面对这句反问,很多人会回答“我不知道”,有些人则说“我感到自由”“我感到平安”“我更懂得爱人”。你也可能说,“我更能掌握现况,而且更能采取有效行动”,没有自己的故事时,我们不仅能清楚且无惧地行动,还会成为善解人意的朋友。我们会过得很快乐,心中的谢意与感恩,就像呼吸那般自然涌现。对于那些悟出“无须事事知道”,以及悟出“早已拥有一切”的人而言,快乐是此时此刻的本然状态。

第4句反问的答复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旧有身份”,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除了当下的真相,你一无所有,只是一个坐在椅子上写字的女人。这可能让人害怕,因为过去或未来的幻象都不存在了。你或许会问:“既然一切都无意义。那么,我该如何活下去?我能做什么?”我会回答:“‘没有过去或未来,你就不知如何活下去’,你确实知道那是真的吗?‘你不知要做什么,一切都了无意义’,你确实知道那是真的吗?”请写下你的恐惧,针对这些细微又错综复杂的念头,再度用反躬自问来穿越。反躬自问的目标是把我们带回正念,让我们亲身体会出:我们活在天堂内,却浑然不觉。

如果你是“转念作业”的初学者,我建议你一定要使用第4句反问的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谁或是什么人?”让自己沉浸在那句问话里。当你沉思这句反问时,允许任何想法或画面来去自如,那绝对会让你大丰收。你也可以演练第4句反问的原有形式:“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通常人们对这句问话的回复是,“平安”。容我再接着问你:“连平安那个念头都没有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是“转念作业”非常强有力的部分。借着它,你写下对“他人”的任何看法,都将一一返回自己身上,让你得以扪心自问,看看是否同样真实或更真实。反躬自问连同反向思考合并使用,是发现自我的快捷方式。一旦你认为问题的肇因是“在外面”—你认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该为你受的苦负责—你就陷入了绝境。这表示你永远是受害者的角色,而且是在天堂里受苦。所以,请把真相带给你自己,并开始释放自己吧!

例如,把“保罗很不友善”的说法,反转成“我很不友善”,然后进入内心,找出你生活里可能发生的情境。你是否曾对保罗不友善呢?(请留意你对这句问话的答复:“当你持有‘保罗很不友善’的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如何对待他呢?”)当你把保罗看成不友善的那一瞬间,你难道不是一样不友善吗?体会一下你相信保罗不友善时的那种感受。你的身体可能紧绷,心跳加速,满脸涨红—那对你自己是友善的吗?你或许变得刻薄,加强自我防卫—你内心有何感觉呢?那些反应都是由你未经审查的想法所引起的。

例如,当保罗说你坏话时,你在心里回放那情境多少次?那么,谁比较不仁慈呢?是保罗(今天侮辱你一次),还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扩大他的侮辱)?仔细想一想:是保罗的行为本身,还是你对他行为的批评,才造成你的感受呢?若是保罗侮辱你,而你根本不知道他说你坏话,你会感到痛苦吗?请安静一下,再往深处看,清明地与它一起,好好地面对你自己的心念问题。

要你把朋友当成敌人在纸上大肆批评,这只是为了让你看清自己内心暗藏的秘密。由于你心目中的敌人是你想法的投射,一旦透过反躬自问,找到了投射者,你的敌人霎时之间变成了朋友。

反向思考的三种形式

反向思考有三种形式:把批评转向你自己、转向别人,以及完全相反的思考。这三种形式会有很多种可能的组合。经过反转后,一句答复就能让你触类旁通、豁然醒悟。所以,重点不在于找出最多的反向思考,而是找出那些能带给你自我了悟,且能让你从混沌执着的噩梦里获得释放的关键性反思。你可以把原先的答复反转成任何你想要的形式,直到找出最能触动你的那一个为止。

让我们来演练这句答复:“保罗应该感激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